一部說自己的書
最近,老舍著作《四世同堂》在美遺失原稿于多年后終被找齊,并將刊發于《收獲》的消息,著實讓讀者們欣喜不已。
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分,其中第三部《饑荒》20段之后手稿因種種原因被毀。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時,是從英文版回譯了這一部分,但被刪掉了很多東西。據介紹,即將刊發的這一部分文字包括了從21段到36段的內容,“很多內容是之前版本中沒有的”。
對今天的讀者來說,該如何去閱讀《四世同堂》、去領悟其中的價值?或許,老舍之子舒乙對此書的解讀,具有某種提綱挈領之效。本文摘自舒乙博客。
《四世同堂》是一部說自己的書。
《四世同堂》把“自己”說得最準,最清楚,最透徹,連自己的最長處和最短處都講得明明白白。這是《四世同堂》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北京人的脾氣秉性、風格作派和行為準則,很能代表中國人熱愛和平的傳統。北京人崇尚溫良恭儉讓,客客氣氣,熱情待人,甚至“他只知道照著傳統的辦法盡了作兒子的責任,而不敢正眼看那禍患的根源,他的教育、歷史、文化,只教他去敷衍,去低頭,毫無用處的犧牲自己,而把報仇雪恨當作太冒險,過分激烈的事”。
但抗日戰爭終于把中國人,把北京人,打明白了,讓他們看明白了自己,也看明白了世界,包括看明白了日本人。終于,他們明白了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人不應當互相殘殺?墒侵袊目箲鸾^不是黷武喜殺,而是以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明。這是個極大的使命!
從這個意義上講,《四世同堂》是永恒的!端氖劳谩吩谶^去、在今天、在未來,都有價值,既有歷史價值,又有很了不起的現實意義。
此外,還想說明一點:《四世同堂》也寫了老舍先生自己。
在閱讀《四世同堂》的時候,熟悉老舍本人的讀者常常驚訝地發現,哎呀,這不是在寫他自己嘛!這樣的章節非常多。
凡是老舍先生借用自己的經歷去寫的時候,那些文字一定特別出彩,特別可愛,特別美麗,特別有味道。
請看,他筆下的小羊圈胡同,那本是他自己誕生和度過童年的地方。他筆下的北京的端午節和北京的夏天,透過紙背連那些時令的水果香味都能真真地聞見。他筆底下北京北土城外的墳地周邊的景物,那里的一樹一草一磨盤一土屋,是他埋葬自己父親的生辰八字和布祙子的地方。他的這些文字都來源于自己兒時的記憶,而回憶往往是親切的,親切能產生偉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