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每塊石頭都在講述地球的故事
馬志飛在野外考察巖石。
如果有人問你“看過《石頭記》嗎?”你也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看過啊,不就是《紅樓夢》嗎?”
錯。
此《石頭記》非彼《石頭記》。寫這本《石頭記》的不是文學家曹雪芹,而是北京地質研究所工程師馬志飛。他寫的也不是大觀園里的“林妹妹”,而是貨真價實的巖石礦物。
當談到巖石礦物時,人們腦海里會浮現一個個化學方程式,他卻把它們寫成一篇篇生動的故事;當談到寶石時,人們往往覺得這是來自西方的“異域文化”,他卻證明中國的寶石文化同樣源遠流長……他在書的內頁寫道:“每一種礦物,都是地球鬼斧神工的作品;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億萬年的故事!
《石頭記》全書共計18萬字,講述了45種礦石背后的科學知識和故事,既包括鉆石、紅寶石、祖母綠等璀璨奪目的寶石,也包括黃銅礦、錫石、黑鎢礦等金屬礦石,還有辰砂、滑石、芒硝等藥用礦物,并從初期拍攝的10000多張礦石照片里挑選了500多張作為插圖,展現了寶石與礦石世界之美。
《石頭記》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在今年10月份出版,該書的責任編輯王立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西方的博物教育中,地質學始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科普類的書,我國過去引進翻譯的居多,但現在已經有一些新銳科普作家在改變現狀,馬志飛就是一個典型?破2.0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作家,不但具有科幻作者的想象力,還要具有凡爾納那樣的文學水準!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
“每一塊普通的石頭都值得尊重,巖石中的各種寶石、礦物更是如此。值不值錢其實是第二位的,美麗、獨特才是最吸引博物學家的!北本┐髮W哲學系教授劉華杰如是說。
在馬志飛的這本《石頭記》里,寫了四種類型的“石頭”:寶石礦物、金屬礦物、藥用礦物還有傳奇礦物。前三種分類簡單易懂,關于第四種“傳奇礦物”的分類,馬志飛跟記者解釋道:“這幾個石頭都是不太好歸類,比如《螢石:‘夜明珠’?》這篇,秦始皇時期就有夜明珠,慈禧太后墓里也發現了夜明珠,夜明珠是什么?科學家說能產生光的,可能是金剛石,也可能是螢石,這就很具有傳奇色彩。這些都是跟傳奇故事相關的,所以就把它們歸到傳奇礦物這一類!
在馬志飛看來,這本書就像是為這些寶石和礦物“立小傳”。在這些傳記里,馬志飛不僅想為讀者解釋每種寶石、礦物的性質,更想挖掘它們背后的人文故事。
記者好奇問,怎么用石頭來講故事?馬志飛回答:“首先我不點明這是什么石頭,等我把這個故事講完的時候,我提出問題,知道是什么礦物嗎?用的是什么原理嗎?再引入文獻資料作總結。只有先用故事喚起讀者的好奇心,讀者才愿意讀下面的文章。等讀者讀到興趣又快沒了的時候,又再接入另一段故事。這樣大家的興趣就一波一波的,直至把你的文章讀完!
在“月光石”這篇中,馬志飛寫到了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從他年僅20歲時發現和氏璧,到他70歲時終被認可,中間經歷三代帝王,并讓他承受砍去雙腳的重刑,卻仍未動搖他對和氏璧的執著信念。在歷史上對和氏璧外觀描述稀少的情況下,馬志飛查閱到唐代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中對和氏璧光學特征的描述:“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馬志飛進一步提出了猜想:月光石是和氏璧嗎?并分析了學術界的兩種觀點,一是地質學家郝用威1984年的科研報告《和氏璧探源》,他斷言:和氏璧為月光石,產于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里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二是學界對郝用威的質疑觀點:和氏璧的發現經過表明,它原來包在普通石頭中,即所謂的“璞”,也就是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它是塊美麗的璧玉,只是經過剖析之后才為人們認識,這與月光石的特點不太符合。
“我們中學時代學的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提到了和氏璧,還有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也說到了和氏璧。雖然和氏璧早已經丟失找不到了,但網上仍有很多人在探討和氏璧到底是由什么礦物組成的,有的人說是孔雀石,有的人說是拉長石,各有說法。我書里寫的是有可能是月光石,這有我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完全正確,百家爭鳴嘛。月光石,很現代的名稱,跟古典的故事結合起來,就比較有意思!
馬志飛稱雄黃和雌黃為“鴛鴦礦物”!栋咨邆鳌分,五月初五端午節時,許仙聽信法海,讓白素貞誤飲雄黃酒,結果讓她現出了白蛇原形,把許仙嚇得昏死過去。對于雄黃是否能夠驅蛇,有專家做實驗證明雄黃并不能驅蛇。關于這個實驗結論,馬志飛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古人或許夸大了雄黃的藥效,但不至于一點效果都沒有,之所以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未能印證古人觀點,可能是由于實驗所用的蛇的種類有限,大千世界之中蛇的種類成千上萬種,只是,并非所有的蛇類都怕雄黃!
寫到雌黃,馬志飛還提及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在沈括的書中,雌黃是古人的“修改液”:“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涂之!
沈括的《夢溪筆談》對于馬志飛從事科普寫作影響很大:“作為北宋時期的科學筆記,《夢溪筆談》總結了很多自然科學知識。書里寫了曾經發生過一個自然災害,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崩坍災害,當時有個大石頭被沖到了馬路中間,按照我們現在的治理方法就是炸掉,但沈括在書里記載的辦法是在石頭下面挖坑,讓石頭自己掉下去,再把它埋起來?吹綍锩嬗腥さ慕鉀Q辦法,我就覺得我應該用另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地質問題或者闡述地質知識!
關于祖母綠,馬志飛說,僅從字面上看,很多人都會覺得祖母綠應該是祖
母戴的寶石。其實不然,祖母綠和祖母之間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必然關系,只因為它的名稱源于古波斯語Zumurud,被音譯成漢語之后就成了“助木刺”“子母綠”,后來又變成了“祖母綠”。通過引用明代小說家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記載的木骨都束國、竹步國和卜刺哇國(都位于現在的索馬里一帶)對清朝的進貢品“祖母綠兩對”,證明祖母綠在當時的非洲是珍貴寶石,作為貢品送到中國來更是無價之寶。
怎么讓小侄女也喜歡讀科普?
馬志飛的科普寫作始于科學網的博客。2009年7月,馬志飛研究生畢業進入北京地質研究所工作。從畢業前兩個月開始,他在科學網寫一些地質相關的科普文章。第一篇博文是2009年5月21日寫的《地面塌陷,是天災還是人禍》:天災,我們正在逐漸提高警覺,想方設法與之斗爭!人禍,我們豈能熟視無睹?面對著被日益破壞的大自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
談到自己寫科普文章的初衷,馬志飛說:“我在野外做地質災害項目研究時,看到地面塌陷特別觸目驚心。當時我就想我應該把這些現象寫成科普文章讓更多人知道,而不單單是寫一篇學術論文,因為地質領域這個圈子太窄了,學術論文只有本領域的人才會關注。在博客上寫科普文章,讓更多人關注自己身邊的環境,關注因為開發資源造成的地質災害和環境破環!
馬志飛博客里最新一篇博文是今年10月27日寫的《北美洲最美麗的湖泊:冰古拉蒂隕石坑》。記者問他為什么這么多年還一直堅持寫博客?馬志飛表示:“寫東西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書讀一百遍可能記不住什么,但是我寫一篇文章我就要查很多文獻資料,搜索很多數據,能把我之前不正確的觀點更新,也能收獲新知識!
此外,馬志飛還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地理地質百科探秘”,粉絲們都叫他“地質哥”。
馬志飛寫的科普文吸引了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王立剛的注意,王志剛向記者總結了自己初看馬志飛的文章時的感受:“首先,帶有個人風格,不是那種非人格性的說明文或知識指南;其次,能夠融合歷史、社會內容,內涵更為豐富;最后,語言是年輕人喜歡的,圖片豐富精美,這些都迎合當下的閱讀習慣!
王志剛認為以馬志飛為代表的新銳科普文開啟了“科普2.0時代”:相比于傳統的科普著作,“科普2.0時代”的博物圖書帶有更多的個人體驗,采用更生動的語言、更精美的形態,
從而也更受歡迎。當下出版界方興未艾的博物學出版熱,也證明了讀者對新科普的認可。
而通過講故事的手法寫科普文,還是來自馬志飛上小學四年級侄女的啟發:“我平時會給幾家雜志社寫一些科普類的稿子,不限于寶石礦物,也包括地質公園、地質災害。過年回家,我就把發表我文章的雜志帶給我小侄女看,但她把雜志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當時對我打擊特別大。我就問,你怎么不看叔叔寫的文章?她說,我不喜歡看這樣的,更喜歡看漫畫書、故事書。后來我就想,中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對科學的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他們更愿意接觸有趣的歷史故事。這對我啟發很大,決定以后要用講故事的方法做科普!
馬志飛在科學網的博客名叫“地質物探工作者”,個性簽名是“噤若寒蟬,惜墨如金,我只代表我自己!闭缢诓稍L時對記者說:“我現在主要從事地質災害研究,巖石方面只是我自己的一個愛好,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我是憑著自己的興趣去寫科普知識,讓人們了解地質工作!
什么是“科普2.0時代”?
王志剛和馬志飛兩人對于寫一本中國人原創的巖石、礦物方面的博物學科普書的想法一拍即合。選題確定了之后,兩人就開始想整本書的提綱和結構。
最初考慮寫六七十種的巖石、礦物。要給讀者一個合適的閱讀感受,每篇文章不能太粗淺,覺得至少得有5000字的篇幅。以此計算,60篇的話就有30萬字,加上圖片,可能有50萬字的規模,書就會有六七百頁厚,定價會達到100元以上,這就成了一本‘大書’,也就是我們以前看到的《寶石大觀》《礦石百科》之類的‘科普1.0’階段的書。這和我們的初衷是相違的,我們要出一本給普通讀者看的‘小書’,最好是便攜式的,能拿在手邊隨意翻看的那種。所以,我們最后還是刪掉了十幾篇,確定了45種類型的巖石、礦物!蓖趿傉f。
2015年3月,確定好整本書的框架,王立剛申請了北京科普創作出版專項資金項目資助!爱敃r要求是2015年12月1日交稿,給了我9個月的時間,9個月的時間寫一本書對我來說還是比較緊張的。白天要工作,我就晚上下班回家寫,從晚上十點寫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八點半就要上班,所以我六點半就要起床!闭劦竭@段著書經歷,每天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馬志飛笑著對記者說:“現在年輕,還能折騰折騰!
關于書名《石頭記》的選定,王立剛說:“最初我起的書名是《地藏天寶》,其實挺符合書的內容的,礦石寶石都是地里挖出來的,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寶貝。但思來想去,覺得有點老氣橫秋,于是又斟酌了很久,才定下《石頭記》這個書名。
當記者問馬志飛,他眼中的“科普1.0時代”和“科普2.0時代”的區別是什么?馬志飛回答:“‘科普1.0時代’是就事論事,用一種淺顯的語言把內行人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外行人;而‘科普2.0時代’就是加入更多人文的歷史的知識,使文章更加繪聲繪色,文學水準也更高!
《辰砂:長生之藥》一文是馬志飛在《石頭記》里最喜歡的文章。辰砂,又名朱砂、丹砂,在我國宋代以后因主要產生于湖南辰州(今為沅陵),故而得名辰砂。辰砂主要形成于溫度50-200℃范圍內的低溫熱液環境中,故而能在靠近地表的地方或者溫泉附近找到辰砂礦。雖然辰砂不具有典型的金屬性,但它仍然是一種金屬礦物,可用來冶煉金屬汞。
馬志飛提到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里的“仙丹”:“仙丹”的主要成分經過取樣化驗后是硫化汞,即辰砂。人們對于仙丹的想象恐怕局限于《西游記》里裝在太上老君的寶葫蘆中后來被孫猴子偷吃精光的那種模樣。因工業上用到的汞主要來自于冶煉辰砂,而非自然汞,所以辰砂也有毒性。由此馬志飛寫了《水滸傳》中盧俊義之死是因為高俅等人在皇帝御賜的酒菜里放了水銀(即汞)。
此外,有些含有辰砂的巖石也能成為很好的觀賞石。浙江昌化玉巖山出產一種名貴的石材,顏色似雞血一樣鮮紅,名曰“雞血石”,這種石材之所以呈現出紅色,就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辰砂,雞血石是文人最為喜愛的名貴的印章材質之一。
寶石只屬于西方的文化體系?
在馬志飛的博客里,記者看到一篇有趣的博文《以前我以為地質工程師是這樣的,后來我才發現……》。馬志飛將人們想象中的地質工作者光鮮亮麗的照片和現實生活中自己和同事“灰頭土面”的工作照作了對比:以前,我以為搞地質開的都是越野車,后來才發現,有時候農用車能拉得更多;以前,我以為地質災害就是地震,后來才發現,地質災害原來有很多種,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前,我以為搞地質就是畫地圖,后來才發現,我們的工作內容很豐富……
當記者跟馬志飛談到這篇博文時,馬志飛說這算地質工作者的一種“自嘲”:“人們想象中的地質工作者的圖是網上找的,但是對比圖都是我自己拍的,大部分
照片還是我在里面。在野外拍照片是對于一段工作經歷的紀念,作為一名地質工程師,我覺得最大的樂趣在于可以跟大自然接觸,呼吸新鮮空氣,這是很多人羨慕的事情!
馬志飛認為地質工作和考古工作有些類似,并稱“地質是更久遠的考古”:“地質學好多技術方法在考古學上都有應用的,秦始皇陵的探測是為了保護文物不受損害,就需要用地球物理探測的方法先探明陵墓內部的情況。這算是考古學和地質學的學科交叉。從大的方面來說,考古是研究有人類以來的歷史,而地質是研究幾萬年前甚至是幾億年前還沒有人類的歷史;考古研究的是人類的進化史和文明史,而地質研究的是地球的演化史!
“在西奈半島的西南海岸一處650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布有6座綠松石礦山,這些礦工每日辛苦工作,每三年才能回家一次。這樣的開采方式一直持續了2000年。盡管如此,綠松石的產量也不高,一年的產量大約只有400千克!边@是馬志飛在《石頭記》里對綠松石的介紹。
綠松石是一種次生礦物,在自然界的干燥氣候中,長石等含鋁的礦物以及磷灰石等含磷礦物,遇到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等含銅礦物形成的酸性水溶液時,經過風化林濾作用,兩者之間會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從而在巖石的裂隙中沉淀,形成綠松石,一般形成深度不超過20米,屬于典型的隱晶質礦物。
據了解,我國使用綠松石的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并使用綠松石作為裝飾品。公元前12世紀,商朝的百姓將其視為貴重寶石,優質的綠松石被用來制作貴族首飾、手鐲等,也用作工藝雕刻材料。1977年,河南安陽殷墟五號墓就曾出土了1000多件綠松石制成的蟬、蛙等工藝品。在我國陜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有一片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周原遺址,這里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武王伐紂之前周人的聚居地,2014年考古學家在這里發掘出一輛馬車,車上的很多部件都被鑲嵌著綠松石,被稱為“迄今為止發現的西周時期最豪華的馬車”。
湖北省是我國主要的綠松石產地,這里的綠松石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及遼寧岫巖的“岫玉”合稱為我國四大名玉。
《石頭記》出版后,馬志飛的朋友建議他把這本書翻譯成英文再出版:“你寫的很多都是寶石,而中國人不喜歡寶石,中國人喜歡玉石!彪m然只是一句建議,但卻讓馬志飛思考了很久。
“玉石是很多種礦物的集合體,給人的感覺都是不透明的,這恰恰符合中國文人的特點,追求寫意,含蓄內斂。而寶石是單晶體或雙晶礦物,晶瑩透亮,熱情奔放,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性格。所以人們往往認為寶石是西方的文化體系,而玉石是中國的文化體系,實際上中國也有自己的寶石文化體系。我引用了很多中國的文化故事,就證明了中國在幾千年前就有寶石文化故事!瘪R志飛說。
以鉆石這一篇為例,鉆石是質量較好的天然金剛石經過加工琢磨后的產品。關于鉆石,現在西方鉆石商人的營銷金句是“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而中國老北京胡同里肩挑擔子的手工匠人口口相傳至今的仍是“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馬志飛在《石頭記》里引用了最早提到金剛石的古典文獻,南朝學者劉道薈的《晉起居注》,并提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古籍《金剛決疑》來表明金剛鉆“堅不可摧”的硬度特征。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還講述了在《資治通鑒》中記載的金剛石懼怕公羊角的故事。
關于未來的規劃,馬志飛表示會在本職地質勘查工作有所進步的基礎上,再將《石頭記》繼續寫下去:“科普文章一定要有血有肉,不能是骨頭類的硬知識。我想系統地寫些東西,世界上巖石礦物有4000多種,現在我才寫了45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的有一兩百種,到時候,哪怕不能寫4000多種,能寫個200種我也滿足了!保ㄎ膮R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