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繪本如何好》:親子閱讀也需要指南
小時候沒有繪本可看,我的啟蒙讀物是連環畫,大量的連環畫,“繪本”這個概念是在自己做了媽媽之后才大量接觸的,繪本與連環畫當然不一樣,而我一直想知道,繪本的奧妙是什么?一本好的繪本到底好在哪里?坦白說,在讀這本《好繪本如何好》之前,這些問題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直到讀完它。
我們總是強調所謂“閱讀能力”,除了文字的閱讀能力之外,人還需要有“視覺的閱讀能力”,而后者,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美”的東西,讓孩子讀繪本,正是要培養孩子欣賞美的能力。繪本里的圖,是一幅畫,而又不只是一幅畫,它可以提供的“看點”很多,因此,怎么讀圖,這里頭的技術也大有講究,知道怎么去讀一本繪本,繪本的世界真就豁然開朗了。
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好繪本”呢?因為只有從小知道什么是好的,小朋友才會有辨別力,不夠好的東西才不會入眼啊。
繪本的造型有各種類型。常見的造型是頭大大的,與身體差不多1:2或1:3的樣子,外形萌萌地、絨絨地,“圓”出可愛。還有的造型是用厚重的方塊制造“呆萌”的感覺,也很可愛。即便有的造型線條很多,角度銳利,但總體而言,卻是一種“憨直”的味道。
一般而言,看了封面,對造型就有了感覺,打開繪本,開始進入完整的世界。每幅圖的內容都是很豐富的,圖里面有許多細節值得看。比如畫的構圖,里面角色的視線角度,主角與配角(常常是小貓、小狗)的關系等等。有的繪本畫面很簡單,有簡單的力量,有的很豐富,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作者閑著沒事才畫那么多,里面常常藏著作者的巧心思呢。角色有靜有動,動靜之間也都是作者的設計,讀者也可以細細體會一下作者的各種動作設計,到底想要說什么。
“單調的圖畫留不住記憶”。
好的繪本作者會利用這些畫來激發孩子想像,讓孩子好奇后面的走向。作者的每幅圖都可能與前后圖有關聯有呼應。要去發現這些重要的細節、“暗號”、線索,需要孩子的觀察力,而這種尋找與發現的樂趣,正是孩子喜歡的。不過郝廣才特別提醒家長,可以去引導孩子發現,但千萬不要以“發現”做為唯一指標、甚至當孩子發現不了那些線索時,大人還要批評孩子——這背離了閱讀的出發點。讀繪本本來就是為了讓孩子體會美,如果孩子在畫面里、色彩里也很享受,就忘掉故事的線索吧。
繪本里是有故事的,好的繪本不會在里面塞很多個主題,會比較單純,但依然會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些故事寄托著作者自己的夢。這些故事真有多高大上的道理嗎,未必,可能就是一段回憶、一段情緒、一種感覺而已。但是閱讀最大的樂趣就在于感知、分享,對孩子來說,感覺到了作者在說什么,就已經是快樂的開始,如果能通過閱讀繪本知道情感的入口與出口,就已經是最好的狀態。
文字在比例上似乎并不是繪本的“大頭”,有的作者為插圖更改無數遍,通篇文字卻只有幾百個字,但文字對于繪本的意義很重要,因為這里的文字,不是插圖的說明,不只是傳達故事與信息,它還是書的節奏與音樂,“就像是樂隊里的鼓手”。
這些文字有重量、有外形、有自己的韻律與聲音,而大部分的好繪本都是引進的,所以譯者也要特別注意保護文字的特點。郝廣才在翻譯桑達克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時,就很仔細地翻譯出文字的節奏,“小妹妹哭又鬧,愛達吹著金號角,想哄妹妹不要吵。愛達只顧著吹,沒注意,來了小魔鬼”……配上插圖,想想都美。
繪本是有調性的,就像赤羽末吉畫那部《馬頭琴》時,費了很長時間來苦思如何通過繪本來展現蒙古那空曠開闊的感覺,最后他從背景下手,找到了答案——地平線,而這個調性一找到,畫的感覺一下就找到了。
好的作品,不靠模仿兒童得到,正如“少年小說不是少年寫的,兒童書也不是兒童做的”一個道理,要用兒童的視角,但又不完全是兒童的視角。桑達克在畫《廚房之夜狂想曲》時,花了很多力氣去畫,他說,“它來自我內心深處,把它挖出來的時候痛得要死”。
畫繪本辛苦,讀繪本可就愉悅多了,都說“大人出現,幻想結束”,但好的繪本是既適合孩子看,也適合大成年人看的。愿每個大人童心猶存,親子閱讀的那一刻,回到童真世界,打開幻想,自由飛翔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