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從規則到習慣 如何讓孩子受用終生
人們常說,先做人再成事,先品行再學業。想要孩子成長成才,好習慣和必要的規則是一定需要的。
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好習慣?今天一起來聽聽上海市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校長魯慧茹的觀點。
我們一定要樹立這樣的理念,先做人再成事,先品行再學業,先基礎再拔尖,F在我們講零起點,之前不學沒有關系,但孩子要有興趣。希望孩子拔尖是好事,也是家長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但是要記住,要慢慢來。否則,可能會影響到做人,也會最終影響到成事。
我曾說過一個觀點,家庭教育是一門課程,這門課程不像語文、數學,沒有考試,也沒有重修,每天都在進行,可能在飯桌上,在接孩子的路上和出游的旅途上,沒有考試。但一定會在關鍵時刻或者是某時某刻和我們算賬。
1、如何培養規則意識?
■讓孩子體會到處事的公平性
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類評選或者活動,我們會讓孩子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我們有一個舉措,兩分鐘演講。有6個不同的題目,孩子抽好題目,經過兩分鐘的準備,然后演講。這當中需要平時的積累和當場的應變能力。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首先,公平。抽到什么內容?你就準備兩分鐘,然后上場。二是重過程,臺上兩分鐘,臺下無數功,沒有平時的實踐積累,沒有平時的努力積累,上臺是講不出來的。三是講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是回答式的,有陳述式,有講故事的形式,也有演講式的,這種最出彩,有觀點、有陳述的事例、有分析、歸納提煉和自己的感悟,大家都是兩分鐘,很公平。
■讓孩子增強做事中的責任心
孩子的學習是重要的任務,一師附小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愉快教育提倡自主自動,學生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激發和喚起學習的動力,其過程和刻苦并不矛盾,兩者可以互為作用。
我們一直教育孩子是這樣的路徑,老師也是這樣操作:學習的興趣—積極的實踐—教師適時提供資源和幫助—獲得點滴收獲—情緒高漲—繼續挑戰自我—進入新一輪的學習。并不是不要刻苦、不要努力,但是要帶著積極的情緒、愉悅的體驗來做事,你必須積極地實踐,必須努力去做,做了老師會幫你,不做什么都沒有。
■對孩子懲罰之后要有跟進舉措
身教重于言傳,相信家長都認同這個道理,但很多時候,你的不經意的表現、一句話,給孩子的教育是不一樣的。犯錯可以原諒,但是要有改正的行動。我這里講的,可能有不到之處,我們只是對事。
孩子在學校打架了,態度不好,班主任反映了這個情況。后來學生態度好一些,我們想有必要聯系家長到學校來一次,我們溝通過,事情的經過我們都了解,家長來了之后,我簡單說了一下孩子打架了。
家長說:“我的孩子很乖巧,不可能,他是非常聽話的孩子,怎么會打架呢?”這個男孩很聰明,察言觀色,他說:“對的,是某某同學冤枉我,我沒有打過!崩蠋熕械慕逃,對他的循循善誘都沒有用了。我說:“今天就到這里,我們再進行調查!
因為我們也要給家長一個面子,我讓孩子留下,我說:“孩子,你剛才和我說,你是承認錯誤的,對嗎?”但是家長一句話、一個言行給孩子一個信號:“我做錯事情,可以抵賴,因為父母支持我!
我后來問他:“你到底錯了嗎?”他說:“錯了”。為什么當時不承認?他說:“爸爸很信任我,他一直說我是好孩子,我打架了,他回去罵我、懲罰我,怎么辦”?我說:“懲罰、罵你,也是應該你承受的!
后來我和他談三件事,我說你一定要做,我們還擊掌。我說:“你回去向爸爸承認錯誤,到底錯在哪里?原委要說清楚!钡诙且诎嗉壚锩孀鲆患檬,挽回影響。第三,和被打的小朋友交朋友,你給他一個小禮物。孩子都答應了,說好的。
我說這就是改正錯誤,這不是懲罰,這是歷練。當然,如果獎勵之后也要有一種跟進舉措,就是要有更高的目標。孩子的潛力無限,你給他多高的期望值,他都可以努力去達成?洫勚笠行碌哪繕艘,產生新的動力,攀登新的高峰,走上新的臺階。
■與孩子的條約要適切合理,約法三章
我們每個班都有班規,上面每個孩子必須要簽字,班規人人都要做,貼在教室門口。還有一個小崗位,每個人都有崗位,像開教室門是一個崗位,管圖書、管綠化、管廣播、管電燈、管黑板、抄每天的課程等等,每個學生都有小崗位,這是每天每個學生都要遵守的規則。在家里,也可以給孩子定幾條。
2、如何培養規則意識?
規則是前提,習慣跟在后。吃飯前要洗手,這是規則。每天做,就成為了習慣。規則要內化為行動,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養成一種改不了的行為,這叫習慣。一開始,肯定是做規矩。中國人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規則,慢慢地就變成習慣了。
■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言傳身教
地鐵站教孩子排隊,到地鐵站就找腳印,一開始要告訴他這個腳印是派什么用場,之后就會形成排隊的習慣。車廂內,和孩子一起撿散落的爆米花,變成習慣之后,他不會隨地扔東西,這就是好習慣。書店門口家長為孩子順手拿走的書道歉。這就是教給孩子一個好習慣:做錯事,要道歉。
我們學校每條走廊都有書,一開始我們的書都被孩子拿回家去了。有的孩子害怕家長懲罰,把書藏起來。有的家長看到之后,領著孩子回來,放到原位。這就是在教他的習慣、規則,或者讓他以后形成習慣,公用的東西不要拿回家,這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父母是最好的啟蒙老師,要相信孩子有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就是好習慣。
■學習環境的全力營造,無聲勝有聲
孩子不是一個容器,家長不能只知道往里塞知識,還要往里塞習慣、品德,孩子是一棵樹,有生命力,有靈魂,家長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喚醒。家長是一片土壤,可以讓孩子長得更好。家庭也是一片空氣,讓孩子浸潤其中。家庭又是一盞明燈,照亮孩子怎么走好路。
■持之以恒的行為訓練
好的習慣不會生來就形成,一定要反復訓練,幾經回合當中成就,父母要做溫柔而又堅定的強者。關鍵是三天,決定是三十天,真正成為習慣可能是要三個月。一定要反復訓練。為什么要說“溫柔”?循循善誘,潤物無聲。為什么要說“堅定”,孩子會“討價還價”,你要堅定。為什么要說“強者”,你要和孩子“迂回作戰”。
總之,從規則到習慣,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恒心,但一定是要重視培養和訓練的。孩子出錯時,該如何幫助他。關鍵在堅持,有時要硬下心腸。我們做父母就要有一雙魔力的雙手,根據孩子不同情況有時是推,有時是托,有時是拉,有時是拍。
比如有的膽子小,遇到情況退縮,你讓他上臺始終不肯,這種孩子要推他,給他創造機會、給他條件。抓住任何機會,讓他可以出場、出挑、出彩。有的孩子基礎差,能力也不是很強,理解上有一些問題,我們要托一托。碰到孩子犯錯誤、受委屈,碰到他情緒低落的時候,碰到出現問題的時候要拉一下,否則他可能走得更遠。拍,就是猛擊一掌,就是犯錯的時候讓他改進。
都說孩子是夸出來的,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會進步。但是要適可而止,有的時候賞識、鼓掌都要適可,太多就濫了。
其實,孩子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時慢一點沒有關系。人的一生很長,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都是打基礎。關鍵是什么?方向對頭,別跑歪了。意志要強,不能半途而廢跑不動就不跑了。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很焦慮,不要急,孩子千差萬別。有的孩子晚發,大器晚成。有的孩子可能早發,很早就出來了。小學,女孩子出挑,早熟。但不是說跑得慢的人最終就怎么樣,不一定?傊,好習慣,必要的規則是一定需要的。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們走好人生之路。
說到底,培養好習慣,就是培養好的素養。如果做到位了,我們的孩子就會有規有矩,有品有位,這樣才可以出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