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與大學并非簡單"供求關系"
從幼兒園到大學,孩子每完成前一個學段的學習才能升入下一學段,因此很多人把教育形容為“一場接力”。這其中最關鍵的“兩棒”當屬高中和大學,它們在各自面臨挑戰的情況下,努力完成著不同階段的教育任務,而二者的銜接勾連也要求它們在育人方面達成一定共識。
日前,來自全國的多位高中校長、大學教授、政策研究者相聚在北京大學,大家嘗試換位思考,彼此理解,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增進對話。不少專家提到,眼下人們對高中和大學的關系存在一定誤解——二者并非“互不相干”,也非“供求關系”,它們的共同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需要高中和大學形成一種貫通且積極的觀照,重新審視各自階段教育和教師的定位,同時一起克服教育功利化傾向。
跳出“身份焦慮”,高中應重視能力培養
“中國基礎教育的困境在于‘為身份而斗爭’,很多學校認為素質教育的對立面是功利教育,而應試教育是功利教育的當代形態!闭搲,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剛點出當下不少學校尤其是高中面臨的“身份困惑”——在高考這一基于能力的篩選機制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較量無處不在,似乎難以平衡。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高中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堅依據多組數據調查結果,對中美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作了一番比較。他認為,我國學生歷來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卻并沒有持續地保持下去,主要原因是學業過剩的局面造就了以死記硬背獲取標準答案和高分為取向的學習、教學與評價,這是當下我國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不同個體更加不同,基礎教育應鼓勵學生個性成長!鄙虾J懈裰轮袑W校長張志敏強調,我們的中學教育應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多維度的能力成長平臺,給予孩子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機會。
除了教書之外,中學教師還要學會“做研究”
當前大學招生錄取的多元評價趨勢不但要考驗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中學教師的研究素養、思維方式和洞察力同樣提出了更高要求。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邢紅軍感慨,做研究、寫論文通常是大學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但在中學里,這股研究之風比較少見,F在中學教師普遍比較忽視教學研究水平的提升,形象地說,其中大多數人更像“教書匠”,“研究者”寥寥無幾。
要談中學教師的“研究能力”,首先要區分科學研究論文和教學研究論文。邢紅軍說,前者是“無中生有”,屬于科學的新發現;而后者是“有中生無”,主要是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他曾對八所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作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2008年至2017年,平均每所學校年發表物理學科教學論文0.9篇!叭绻袑W教師不會寫教學研究論文,不具有教學研究能力,就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毙霞t軍說。
有專家表示,之所以要強調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是因為在面對熟悉的習題和數據材料時,中學教師往往能夠較好地指導學生學會解題技巧和方法,但卻相對難以點撥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從而解決原始問題。
中學與大學應共同關注“成才”與“成人”
關于中學與大學的關系,曾有人幽默地形容為“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然而,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坦言,大多數人將大學與中學的關系視為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在甘陽看來,這兩者的關系應該從培養人才的層面來理解,中學和大學應該共同關注學生的“成才”與“成人”。
甘陽指出,現在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似乎只是想掌握一門就業技術,而非出于學科興趣。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也從側面反映出現實問題:越來越少學生立志做科學家,也難以成為“大家”,對一般人來說,這更像是風險大、收益小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