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兒歌匱乏 舊兒歌無奈“漲價”
這幾天網友為一首兒歌吵翻了!兑环皱X》是一首流傳幾十年的經典兒歌,但是現在網友發現很多新出的兒歌集都悄然將這首兒歌改成了《一元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變成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有網友戲稱,兒歌都“漲價”了。
青年報記者在書市中調查發現,《一分錢》改成《一元錢》近乎是一種集體行為。不少新出的兒歌集中都不約而同地做了這樣的改變。這說明,不管讀者買不買賬,把《一分錢》改成《一元錢》有一種內在的要求。事實上,兒歌需要與時俱進,當一分錢硬幣已經找不到,人們甚至都習慣于網絡支付,連鈔票都不怎么使用的時候,《一分錢》如何感動現在的孩子顯然是一個問題。
不能不說,過去的很多兒歌已經和現在的時代脫節,它們雖然是經典,但無法讓現在的孩子認同!缎⊙嘧印芬彩且皇捉浀鋬焊,不過現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都看不到小燕子了,當他們唱起這首歌時又怎么能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呢?所以出現了很多搞笑改編版,比如“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里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歡迎你,長期住在這里”。
應該說,經典兒歌頻頻遭遇改編,其背后是現在的孩子沒有屬于他們自己兒歌的無奈,是人們想改變現狀的一種努力?墒乾F在真正為孩子們創作的新兒歌實在太少了。
不久前,上海一家兒童出版社啟動了一次新童謠的征稿活動,從征集的結果來看,這些新童謠能否成為傳唱的經典,其實人們也沒有把握。童書作者和作曲家不愿意寫兒歌,這是一個實際問題。因為長期以來,童謠被認為是小兒科,評不了大獎也沒有可觀的收益。所以作者們都希望去寫大作品,結果導致兒歌成為了被忽視的領域。更何況,能寫好兒歌的人一定是十分愛孩子和深刻理解生活的人。
新時代不能沒有新兒歌,不能沒有全身心地為孩子寫兒歌的人。青年報記者認為,全社會都應該認識到兒歌的重要性,優秀的兒歌是一種道德的傳承,是一種美好的呈現,當然也是若干年后的一份寶貴的記憶。只要認識到兒歌的重要性,不斷拓展兒歌發表的平臺,兒歌創作的振興才會重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