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00后的“飯圈專用詞” 是我們老了還是他們太年輕?
日前,團中央官方微信發布了一則《“飯圈專用詞”層出不窮,“吃瓜”變得越來越難了?》的長篇文章,引來各界熱議。
為了解“飯圈專用詞”誕生和流行深層次的原因,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多名資深飯,專訪了申城包括青少年研究專家、“80后”政協委員、社會學家等在內的三位專家,幫你來讀懂“00后”的“飯圈世界”。
名詞解釋:飯圈
是粉絲圈的簡稱,具體來說是指喜歡某個明星或者組合的粉絲群體。比如說,某粉絲特別喜歡某明星,喜歡這個明星的這群飯(fan即粉絲)的圈子就屬于一個飯圈。
新聞背景
“飯圈專用詞”層出不窮追星粉絲創造青年亞文化
“XX今年暑假《xxx劇》到底是虛紅實糊還是真的爆了?”“抱走我家蒸煮,不吃餅!薄啊瑧稹F’到底‘爆’了嗎?”“XXX和XXX到底是誰倒貼誰?”……微博和豆瓣的八卦似乎變得越來越難懂了。
據《“飯圈專用詞”層出不窮,“吃瓜”變得越來越難了?》一文介紹,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介文化的持續滲透等原因,青少年群體的文化娛樂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當下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中,偶像與個體成長的參與性、伴生性更加明顯,粉絲們對于明星的相貌、演技、道德等方面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明星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平等,海量的粉絲也以飯圈的形態,史無前例地參與到偶像形象運營中。
因此,在這種新的明星文化結構下,偶像和粉絲正日益結成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前者需要流量數據的支撐形成影響力,后者則使盡渾身解數為其提供足夠的消費保障。青少年粉絲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左右偶像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這在之前的明星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今天卻成了現實。
學生群體上網時間顯著增加的暑假,往往是“吃瓜”的高峰期。但是,隨著娛樂話題增加和新一批流量的出現,“吃瓜”似乎也變得越來越艱難,“szd”“nbcs”等數不清的縮寫、簡稱讓每個八卦看起來都撲朔迷離。有飯圈背景的人還要仔細思考才能把縮寫人名和明星本人對應,而不懂飯圈常識的路人,則相當于讀天書。一位路人真誠地提出了疑問:“到底為什么要打那么多縮寫?”
這類爭端的背后往往包含了一個飯圈專用詞匯從被創造到被使用、擴圈、成為特定詞匯的全過程。比如“寶藏男孩/女孩”最初是2016年時形容某明星身上黑料太多、挖都挖不完;但后期“寶藏男孩/女孩”逐漸發展出正面意義,即形容明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才華,像寶藏一樣不斷給人驚喜,而后者似乎已經成為了這一詞語的大眾意義。原本自有其含義的漢語詞匯,在飯圈的重新拼貼下,衍生出了新的含義。
除了文本上的“剪輯”,更常見的一類飯圈專用詞是各種縮寫。如“zqsg”指“真情實感”;“dbqbmw”是“對不起別罵我”;“nbcs”是英語“nobodycares”的縮寫,意為“無人在意”;“李濤”是“理性討論”的縮寫……在飯圈交流中,為了省時省力,很多粉絲會運用縮寫來表達,長久而來,就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飯圈專用詞自身都具有多變性,可以由一個詞匯進行多種衍生創造。比如字母“i”+“明星代稱”在豆瓣小組成為常用的粉絲名指代公式,表達一類某明星粉絲的群體。
記者調查
互聯網的飯圈用語相當于武俠小說里的“切口行話”
翠翠:主要以縮寫詞匯為主
對于“飯圈專用詞”現象的出現,資深粉絲翠翠覺得不足為奇,她認為,這些專用詞有的突破了飯圈的限制,得到大眾的認可,不再是追星專用。一些經;燠E于微博、豆瓣的網友耳濡目染,也能讀懂那些縮寫詞匯的意思。
已經在飯圈待了六七年的翠翠深諳“飯圈專用詞”的“成長史”!捌鋵嵾@些詞一部分來自于韓國娛樂圈,有的是直譯過來的,比如‘走花路’意寓希望偶像走在鮮花鋪就的路上,走鉆石路、走光路等字面意思以此類推。還有的詞比如‘哥哥的美貌今天也營業了’意思是偶像的顏值在線。這些專用詞后來也運用到了一些年輕人的日常詞匯中,比如‘你今天是對我營業嗎?’等。隨著這些年內地小鮮肉的崛起,內地粉絲也開始照搬韓國娛樂圈的做法,衍生出內地版的‘飯圈專用詞’,還加入了一些中國特色,比如zqsg(真情實感)等名詞縮寫。這些詞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翠翠認為,隨著全民娛樂時代的到來,粉絲的娛樂圈用語出現了全民化的傾向。打個比方,官宣一詞一直有使用,但在馮紹峰和趙麗穎突然官宣結婚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都紛紛開始使用“官宣”這個詞。它從“飯圈專用詞”突破限制,上升為全民用詞。
談及飯圈的造詞,她也做了一番系統的分析!鞍x的有本命(最初心的偶像)、大大(某領域的產出,文案畫手、美工視頻剪輯等)、真香(對自己之前鄙視言行的否定)、餅(明星的工作機會)、彩虹屁(粉絲夸得天花亂墜);貶義的如稱對方蒸煮(己方正主)、洗腳婢(同行資源低人一等)、biss(諧音詛咒詞)、爬墻(喜歡上另一個明星)、爆肝(身體健康為代價為偶像做事)、撲(人氣或者作品爛了);還有中性的混飯圈術語,如控評、反黑、安利、打榜、營業、吃瓜、吃糖、高貴路人等等!痹谒磥,飯圈真的是非常自成一系的圈子,耗錢耗時間耗精力,只為了享受自以為的和偶像一起打天下的成就感。
檸檬冰:不同飯圈往往自成一派
資深粉絲檸檬冰介紹說,前段時間,飯圈女孩出征維護國家統一的集體行動,也讓很多人知道了這個群體。她們年輕有激情,措辭鋒利但愛憎分明,平時可能撕逼不停的各家,樹立起祖國面前無偶像的立場,在各國社交媒體和論壇宣誓主權。這也說明飯圈思維不會影響年輕人的整體三觀。
檸檬冰還表示,總體而言,飯圈在網絡化的時代會被當成現象討論,因為這已經形成了一股社會力量!帮埲拖袷俏鋫b小說中的幫派,比如丐幫,各粉圈的大粉就像護法、長老,然后官方后援會下設的各地方后援會、應援團體就像是正規‘分舵’,另外還有各種獨立的站子是依附組織的‘分會’,形散神不散,有自己的一套鑒別天各一方的幫眾的體系,就像是互聯網端各個終端散粉能自成一派。這樣看來,互聯網追星時代的粉圈用語則是‘切口行話’吧!”
青年專家解讀青年亞文化
“80后”青年政協委員、華師大教授姜雪峰
年輕人渴望獲得社會認可和包容
“飯圈專用詞”的流行很正常,有時候就像一陣風一樣,流行得快,消亡得也快。我們對青年亞文化要有包容的心態。
其實,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父輩也會說我們很叛逆,改革開放之初那時的年輕人跳迪斯科,他們的舉動也讓他們的長輩看不懂。等他們步入中年,為人父母,為人長輩,也會對晚輩的行為產生代溝指導。在我看來,這是青春年齡段必經的階段,沒有不正常,只要這些所謂的專用詞不過分浮夸,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即可。
每個年齡段都有屬于自己的青年亞文化特質,F在的“00后”“10后”非常有活力,善于突破傳統?梢哉f,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新詞。打個比方,我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兒子,他突然會冒出一些我聽不懂的話。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互相給同學起外號,每個專有詞,每個綽號都刻印著時代的特征,夾雜著屬于特定年齡的特質。
我覺得,18歲到25歲之間的年輕人思維非;钴S,且存在一定的叛逆,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希望快速實現社會角色的構建,想要突破一些禁錮。于是,他們會制造一些別出心裁、特立獨行的東西來吸引異性,在同性之間建立認可地位。他們會用一些獨特的生活狀態和語言來獲得社會的認同。這與成熟社會人的評價體系是有所不同的。
對于這樣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建議全社會要予以包容。不應該打上一些負面的標簽或扣上帽子。就像有我們參觀老一輩名人或科學紀念館時,你會發現他們年輕的時候也很時髦,時髦的發型、前衛的衣裝。在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也是一個標準的時髦青年。每一代人流行的東西有相同的特質,也標記著時代的特色。撇開“飯圈專有詞”,透視其內置的東西,其深層次的一些東西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
其實,青年亞文化和老年文化是可以彼此兼容的,文化間不應互相對立。就好比有些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廣場舞文化有些許微詞。也許當我們老了,我們也會成為廣場舞大媽、大爺的生活狀態。為何有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很叛逆,長大后卻會與父母握手言和,甚至更加孝敬。這是因為當他們也有了孩子后,才會體諒到原來父母養育自己有多么不容易,人生的循環往復需要我們包容理解各個年齡段的性格生活特質。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
明星快餐化讓偶像崇拜更加多樣化
我認為“飯圈專用詞”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表現。這個不足為奇,事實上,全世界的青年亞文化都是一樣的,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亞文化。而且其表現形式肯定和上一代人要加以區別。這就好比“80后”流行的身體語言、崇拜的偶像和“90后”肯定不同。每一代青年的偶像文化與上一代青年肯定會有區別,不會追隨上一代人的足跡。
在我看來,青年亞文化充斥著青春和活力,是激蕩式的,與成人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
也因此,年輕人會用看不懂的屬于自己小圈子的特殊語言、符號、色塊等。他們將這種特殊的標簽貼到偶像身上。
由于網絡的快捷傳播,青年亞文化也分成了圈內和圈外。很可能圈內在熱火朝天地討論一個話題,圈外人壓根不知道他們在討論什么。飯圈世界里,粉絲們可以模仿、購買、塑造各種LOGO,這些東西與外界是割離的,只被自己圈內的人所認可。這是因為,社會結構越來越小眾化了,過去可能幾億人集中崇拜幾個偶像,但現在明星一茬又一茬地誕生,年輕人都來不及追,出現了明星快餐化的現象。偶像更新替代的速度也非?。有著明顯的分眾化、更替化的特征,也能滿足年輕人偶像崇拜小眾化、多樣化的需求。
現在的孩子比較早熟,追粉的年齡越來越小!00后”“10后”們傾向于創造一些標簽化的東西,與成年人區別。就好比“飯圈專用詞”不占據主流的地位,他們創造成年人看不懂的新詞,捍衛青年亞文化的地位?梢哉f,青年亞文化屬于邊緣文化,只有區隔化才會體現自己獨有的優勢。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童瀟
年輕人的標新立異需要被理解
青年是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充滿了青年活力。如果一個社會中的青年在語言、人際交往等方面沒有有創造力的東西,甚至完全復制前輩的東西,社會發展就未必太緩慢了。我們應該以寬容的態度看待所謂“飯圈專用詞”這件事。
“飯圈專用詞”也是青年亞文化一個重要的特征,具有創新性。之所以會有層出不窮的看起來難懂的新詞出現,也是很好理解的。這是因為一些年輕人還沒有掌握社會最主流的話語權,為了引起社會矚目,他們一定會標新立異。
至于這些專有詞何去何從,這個不好說。有的專有詞不斷被強化,當然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消亡。有的青年亞文化一直處于亞文化的地位,有的則會“逆襲”轉變為主流文化,還有的因為代際等原因消亡。這取決于飯圈對自身所在的青年亞文化的認識,如果定義自己的圈子為互益型群體,這次專有詞僅僅進行內部交流,便于信息的交換,就未必希望很多圈外人進來,具有壁壘效應。當然,也有一些“飯圈專用詞”成為全社會認同的新詞。
記者短評
看不懂不用介意 誰沒有年輕過
對于從來不看微博,不混跡豆瓣的人來說,乍一進入飯圈論壇,簡直就像是在看火星語。各種縮略詞、生造詞滿天飛,讓你覺得自己少學了一門外語。
但倘若你是真正的粉絲,想要融入這個圈子,就必須要過“飯圈專用詞”這一關。這就像古時候行走江湖,需要懂得“切口行話”一般。
對于這一青年亞文化現象,個人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存在即合理,只要圈內人覺得使用方便,溝通無障礙,圈外人也沒有指摘的必要。畢竟,我用我的詞,與你何干?
其實,所謂的“飯圈專用詞”就是一種圈層的身份識別碼,只有知道的人才是圈內人士,一旦被粉圈的人認可,就會形成從眾現象,大家以使用這些新詞為時髦的標志。當然,也許每個階段的專用詞是不同的。如果你脫離飯圈太久,可能又會一臉蒙。
不管是當年的打鼻洞、跳迪斯科,還是現在的飯圈文化。都不要過于當真。誰沒年輕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