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勞動教育 將堵阻青春期負能量的化解
打掃操場、清理小廣告、參與校園垃圾分類……這個學期,滬上兩大培養“師范生”的搖籃——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紛紛為學生增設勞動實踐環節;無獨有偶,在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為大學生的勞動時間設定“下限”:一周須完成17學時勞動(每次勞動45分鐘為1學時),勞動實踐課不及格要重修。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同時服務他人,為引導95后、00后在校大學生參加體力勞動人為設定一些“剛性”要求,把勞動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出現在長三角各地校園的這道新風景,不僅是一場讓人擊節的“及時雨”,更有必要通過制度層面的設計固化為育人的新風尚!
補上勞動這一課,對今天的青年學子來說,實在太重要!正如很多教育界人士所觀察,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成長于一個過分崇尚智育的環境!翱紓高分、上好大學、找份體面工作”,在很多學生、家長乃至教師群體對讀書升學的“慣性思維”中,腦力勞動的價值往往在潛意識中被過度強化,體力勞動的價值被認為不值一提。在很多家庭,培養“學霸”的氛圍太濃,一句“學習成績好”時常遮蔽了更多對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評價。
相比德、智、體、美,勞動教育在家庭和學校層面更顯“弱勢”,在為數不少的青少年中形成了一些讓人憂心的現象:有的年輕人歲數不小,卻事無巨細都要家長代勞,永遠長不大;有的人口若懸河,說起來頭頭是道,卻是“行動的矮子”,一進入實踐環節就經!暗翩溩印;還有的“學霸”徒有光鮮履歷,近距離相處,卻是“精致的利己”,加班嫌累,奮斗叫苦,更不用說為他人奉獻、服務了。
更有一些年輕人,習慣了“花錢買服務”,吃飯叫外賣、買東西叫快遞、做家務請鐘點工——追求便利生活本無可厚非,但將“免于動手”視為一種優越感,并對提供勞動的一線服務人員缺乏必要的尊重。
盤點這些潛伏在年輕人身上的“病癥”和“青春期負能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和勞動教育缺失有關。因為長期缺少勞動實踐,今天很多孩子不僅不具備必要的生存技能、勞動技能,更無法體會勞動者的艱辛。而且,這份“同理心”的缺乏,還很可能會讓他們難以正確估量勞動的價值,繼而滋生出懶惰、畏難、缺乏責任擔當、甚至追求不勞而獲的僥幸——凡此種種,對個人來說是影響長遠發展的“軟肋”,對整個社會而言其實是一種“平常的惡”——一個人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好逸惡勞,把責任推卸給他人,這無異于給自己減負、為整個社會增負。
須知,美好生活是通過奮斗實現的。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我”,無論是個人圓夢還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最終依靠的是雙手的創新實踐和矢志不渝的艱苦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等地部分院校而今帶頭示范、強化勞動教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真正實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從家校的“小環境”到社會的“大環境”,都必須在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上達成共識,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勞動價值觀,并將勞動實踐嵌入從小學到大學這一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鏈之中。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的青春最美,“勞動最光榮”理應成為一代新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