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少年的你”需要更硬核的做法
據《青年報》報道:近期由易烊千璽、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欺凌的話題再度拉入公眾視野,F實的校園建設中,心理學在這方面有何作為?2019年全國應用心理專業學位實踐技能大賽(決賽)提出,不僅欺凌者、受欺凌者,那些在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搖旗吶喊者(隨從者),以及旁觀者,都應該積極做好引導。大賽評委、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劉俊升教授指出,除了心理輔導,非常建議學生結交合適的朋友。研究顯示,有朋友的情況下,被欺凌的可能性下降80%。
現場
首次全國性比賽
考察“校園欺凌”和“團隊溝通”實踐
國內應用心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領域的首次全國性比賽“2019年全國應用心理專業學位實踐技能大賽(決賽)”近日在華東師大舉行。共有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66所高校參加,共征集初賽作品151個,最終45個優秀作品進入決賽。
大賽旨在促進該專業領域研究生實現校內課程與課外實踐的對接,促進學生將知識和能力遷移到實際工作中,這也是應用心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新方式的探索與開拓。
此次,應用心理案例開發比賽主要針對學生的案例描述和分析能力,考察學生能否將心理學原理系統地、恰當地應用于各行各業各類項目中。作品均要求涉及應用心理學相關領域,從案例的選題、原創性、內容及現場表現等方面對選手進行考察。
現場,以“校園欺凌”(教學方向)和“團隊溝通”(培訓方向)為主題,從教學培訓內容、教學培訓組織、語言及教態、教學培訓特色等方面對選手進行考察。
來自西南大學的陶雨婧是一等獎的案例獲得者。在她看來,校園欺凌是學校生活中一個常見且難以解決的問題。校園欺凌現象中不僅有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有旁觀者,旁觀者的態度及行為會影響校園欺凌的進程。
“我的課程教案設計將教學目標從認知性、行為性、情感性三個方面設定,教學過程的理論基礎是旁觀者效應,設計理念是投射原理;整個教學以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作用為主題線索設計活動,將身體雕塑和團體心理輔導貫穿其中!
陶雨婧認為,當旁觀者傾向于保護受害者時,欺凌行為會相應地減少;而當旁觀者袖手旁觀或對欺凌行為推波助瀾時,欺凌行為的強度就會增加,時間就會延長。
“所以,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到作為旁觀者的作用,并在以后發生校園欺凌的時候發揮旁觀者的積極作用,防患于未然,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碧沼赕赫f道。
分析
旁觀行為助長欺凌者施惡
比當事人身心受創傷更難過
欺凌事件并非只是孩子們之間開的玩笑,背后對一名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創傷是難以挽回的。
現實生活中,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據最高檢今年5月發布的數據,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校園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訴5750人。而這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選擇了沉默。
“為什么在他們這么欺負我的時候,你們不做點什么呢?”高考前,胡小蝶因為忍受不了被霸凌,而選擇了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最可悲的是在她從教學樓縱聲一躍后,同學們所反映出的不是悲傷,而是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拍視頻或發朋友圈。
在此前熱映電影《少年的你》中的一幕,受欺凌者對旁觀者的戳心控訴同樣讓人反思良久。旁觀者,此前是不是被大家忽視了?
陶雨婧說,在研究中發現,校園欺凌發生的時候,旁觀的同學往往表現出冷漠、事不關己甚至是加入欺凌的狀態,而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影響著整個事件的進展,有時會助長欺凌者囂張的氣焰。
“雖說欺凌者可惡,那這種旁觀行為是否更加可惡?”陶雨婧說,因此,從旁觀者這一角度選題,能夠讓班級大部分同學擁有積極正向的思維,防患于未然,幫助他們成為防止校園欺凌甚至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員。
干預
選擇沉默是本能反應
對旁觀者應有更多的引導教育
小學生家長曉源說,當時在看電影《少年的你》時,對于旁觀者的態度,自己也多次在心中吶喊,勇敢一些,堅強一點,結局就可能不一樣了。但是,作為家長,她也很能理解沉默也許是一種自保!叭绻懈嗟恼n程開出,告孩子們何為正確,相信有更多勇敢少年可以站出來!”
預初家長郭女士也有同感,雖然從情感上認同旁觀者就是一種幫兇,但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這些涉事學生可能也很為難,而且本能的反應也讓旁觀者偏向選擇沉默。那么,如何培育正向思維,擁有力量和勇氣,的確應該有更多的教育引導和環境的支持。
專家分析
解決“校園欺凌”需要多方合力
“如果有朋友,被欺凌的可能性可以降低80%”
近年來,從《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到《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都是在向校園欺凌行為“亮劍”,希望筑牢校園安全防護網。
對此,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劉俊升教授認為,要解決好“校園欺凌”還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完善相關法規政策與教育認知
首先,需要相關法規政策的完善,包括行為的認定、處理的程序、相關的援助等。其次,要開展針對校園欺凌的教育,包括對欺凌的正確認識、學生的態度、自我保護、應對的方法等,都要有科學的認知和教育!凹炔荒茌p視問題,也不能過度解讀!
對于此次一等獎案例獲得者提到的“旁觀者”問題,劉俊升也十分認同其重要性!澳切聊拇蠖鄶怠,在現實中,有一些學生往往是不愿意當‘告密者’而選擇了沉默,但事實上,如果這些學生愿意站出來,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和惡化!
在劉俊升看來,良好學校氛圍的營造對降低校園欺凌的發生至關重要,其中,包括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溫暖互助,也應該關注到家庭、學校、社區的合作等。研究數據亦能證明,良好的學校氛圍非常重要的,班風好校風好或不好,兩者之間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概率相差很大。
預防欺凌早期心理疏導是關鍵
同時,劉俊升特別強調青少年友誼關系的重要性!叭绻信笥,被欺凌的可能性可以降低80%,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獨來獨往,也容易成為校園欺凌者眼中的‘軟柿子’!
一旦發生校園欺凌,除了學校各級部門應該有處置委員會等相關機構的介入和明確的報告流程外,劉俊升強調,專業的心理輔導不能缺位。
“對欺凌者、受欺凌者、搖旗吶喊者(隨從者),以及旁觀者,我們都應該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心理輔導!眲⒖∩赋,對于欺凌者而言,重在社會認知、沖動控制以及正確認識群體關系的輔導;受欺凌者需要重視抑郁、焦慮等應激反應的輔導,以及消極歸因的輔導;對搖旗吶喊者(隨從者),應該側重群體觀念和行為策略上的調整;旁觀者會產生不安全感,同樣需要正確的疏導和關懷!
劉俊升呼吁,國內各級學校在這方面還要進一步努力,形成和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干預機制。研究證明,孩子年齡的增長與愿意報告發生校園欺凌現象呈反比,也因此,在更早期的階段去做好這項工作的意義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