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些問題家長怎么答?這套書是這么回答的
人為什么會生?,一定要捐贈嗎?人死了之后會怎樣……如果你的孩子問你這些問題,你會怎么回答?
在日本立教大學文學部教育系教授、“兒童與成人哲學研究會”代表理事河野哲也,與其他幾位學者聯合撰寫的《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1、2冊)中,這些問題都有所涉及。該書在日本一經上市便備受歡迎,累計銷售超過百萬冊。
不同于一般的哲學類書籍,該書系特別針對孩子在成長階段會遇到的各種困惑,且由多位哲學、教育學學者各抒己見,而不是提供唯一答案,在讓深奧的哲學變得有趣易懂的時候,引導孩子學會開放性思維方式,全面提升成長中必需的判斷力、自主性、思考力。
學會思考,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Q1:人為什么會生?
河野哲也(立教大學文學部教育系教授、“兒童與成人哲學研究會”代表理事):是偶然發生的事
病有很多種,生病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說人會感冒是因為有一種叫作病毒的東西侵入了人體。預防感冒的方法有很多,醫生也能給我們開藥。不過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你想問的可能不是生病的原因。你想問的可能是“為什么我(某某)會生病,為什么我(某某)會這么倒霉”。
世界上確實有心眼比較壞的人,有時候故意做一些壞事讓別人不好過。對這種人我們總是想要阻止他們做壞事。但是病毒不一樣,它不知道你會因感冒而不好過。
病毒的構造十分簡單,簡單到它們沒辦法感知外面的世界。病毒也不是動物,它們也不會有壞心眼。所以問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臺風、雷電、地震、隕石降落這些自然現象“為什么要做壞事”一樣。生病就像這些自然現象一樣,偶然就發生了,不會考慮人的心情。
村瀨智之(東京工業高等專門學校教育系教授):生病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這種生病的偶然性我很理解。就像有時候不知道為什么就突然得了很嚴重的病,這也可能是因為運氣不大好。
不過我認為生病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畢竟到現在為止,我沒有見過從來沒生過病的人,相信你也沒見過吧?并且一個人就算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得過病,年紀大了也會容易生病。也就是說,就算你現在很健康,病魔也總有一天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我們知道所有人都避免不了死亡,同樣的,所有人也避免不了生病。這么看來,生病在我們的人生中是一定會發生的,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必然性”吧。還有同樣的道理,就是只要我們活著就一定會遇到煩心事,會不順利。
這個必然性是有什么目的與原因嗎?還是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呢?我認為,沒有什么目的與理由,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當你們發現這個世界是這樣的時候,應該會覺得有點難過吧。
土屋楊介(“兒童與成人哲學研究會”理事):為了感受失而復得的喜悅
乍一看大家可能會覺得河野與村瀨所討論的生病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是完全相反的意見,不過我覺得他們說的都很有道理。
結合兩人的意見來看,生病與自然災害的發生讓人們遭受痛苦,但這些事并沒有什么終極的原因(這些現象沒什么理由就這么發生了,沒有辦法去追問“為什么會發生”),而且這種偶然發生的事會平等地降落在每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必然性。
如此便只剩一個村瀨提出的問題我們還沒能解答,那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會有這種痛苦的偶然性存在呢?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病魔的話不是會更美好嗎?!
但是如果沒有痛苦的事存在的話,我們又怎能去感受幸?鞓纺?沒有了痛苦的事確實會讓人們更加安逸,但是沒有刺激,生活如此單調,人們可能就無法感知幸福。如果人們在克服痛苦之后能感受到喜悅的話,那么在生病之后又恢復健康的時候,就能體會到失而復得的喜悅,不是嗎?這么想來,很有可能是因為上帝想讓我們感受幸?鞓,才會故意讓我們經歷那些痛苦。
神戶和佳子(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學會和痛苦相處
生病確實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所以在生病的時候,人們大多會想:“為什么我要遭遇這么痛苦的事呢?”不過河野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不光是生病,遭遇事故、自然災害也是沒有為什么的。就算誰都沒錯,但是就有人會偶然遭遇一些挫折。
村瀨認為,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會遭遇這種偶然的挫折。這種事不管平時多么小心謹慎都防備不了,沒什么理由就發生了,并沒有什么人能夠幸免。畢竟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村瀨與土屋探討了一下為什么世界上的人們都會遭遇這么痛苦的事。村瀨認為這種事沒有什么目的也沒有什么理由。土屋認為,或許是上帝為了讓我們感受到喜悅與幸福,才會先讓我們經歷痛苦和挫折。到底他們誰說的比較有道理呢?就算兩人說的都對,但我總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就算知道遇到這種事沒什么原因,就算知道沒有痛苦的話就很難感受到喜悅,可我們在生病的時候還是會感到難過,看到大地震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時候還是會無法接受,還是會追問“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
世上有很多事就像這樣,不管怎么思考也無法接受,這種時候我們很想要一個答案,哪怕是自我欺騙也好。但是我們不應該滿足于自我欺騙,不管多么痛苦,我們都得學會與這種令人無法接受的痛苦相處,繼續活下去。
Q2:一定要捐贈嗎?
村瀨智之:為了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
捐贈是指富裕的人向貧窮的人捐出自己的物質或者金錢,也有指捐出自己的時間與勞力的意思。不過從總的意思來看,就是把自己多余的東西給那些需要的人。有些人因為缺少某些東西而死去,這是非常悲慘而不好的事,而捐贈就是為了防止此類悲劇發生。
此外捐出自己多余的東西也能更有效利用資源。同樣一個飯團,對飽腹與饑餓的人完全有著不同的意義。不管多有錢,再怎么能吃,一天也吃不了一百頓。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飯團讓給需要的人,這樣飯團的價值能更充分地實現。也就是說一直保存著一些不用的東西,資源很有可能就這么被浪費掉了。
當然在實際捐贈的時候,也需要好好考慮怎么捐贈、捐贈給誰這些問題。你可以捐給自己想要出力幫助的地方,想要知道自己捐贈的東西怎么被利用的話,可以選那些有捐贈使用公開制度的團體。不過這個問題簡單化來思考,一邊是缺少某些東西,一邊是閑置,那么捐出去就好了嘛,或者說是理所當然的。
土屋楊介:非強制的自發的善意
把自己多余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確實聽起來是“理所當然”的。這么看來,我們就能得出“必須要捐贈”的結論嗎?在這個思路下我注意到的一點是,捐贈變成了一項“義務”。
如果捐贈變成一種義務的話,結果就是那些富裕的人如果不捐贈的話就會遭到他人的責難,并且應該遭到責難。富裕的人,即便手里的錢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下來的,也不能完全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有人不遵守這一點的話,最后可能還會受到懲罰。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很多本來不想捐贈,但是迫于他人責難的壓力而不情不愿捐贈的人。不過抱著這種心態去捐贈的行為應該已經不能稱為捐贈了吧?就像那些迫于老師的壓力報名參加志愿者活動的人也稱不上“志愿者”一樣。
“義務”往往是“強制”的,而捐贈正由于是“非強制的自發的善意”而偉大。所以我覺得捐贈并不是義務,我們同樣應該尊重“不捐贈的權利”。所以我理解的捐贈是“盡管人們有不捐贈的權利,但還是選擇了捐贈,這是值得大家稱贊的行為”。
河野哲也:稅金也是捐贈的一種
村瀨說,捐贈是指富裕的人向貧窮的人捐贈。但我覺得,捐贈不僅僅是指捐出自己的東西,還應該是指捐給那些缺少這些東西就無法正常生活的人。這么考慮的話,很多東西都能看作是捐贈的一種。
在日本,人們的醫療費、教育費,以及失業時的生活費都來自于稅收。我們通過交稅幫助了很多人。我也曾受傷住過院,那時支付的費用比我實際花銷的醫療費少很多。這也是因為國家在醫療費上有補貼才會這樣。你上小學時不用交錢,這也應該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替你支付了學費才會這樣吧。所以我們一直都在捐贈,幫助著別人,而我們自己在無形中也是被贈予的一方。
捐贈與被贈予也沒有那么明確的分界線。我們都是一邊在給予,一邊在接受而生存著。在這個規則之下,向那些資金、物資或者人力不足的地方提供幫助就是捐贈。
所以如果交稅是義務的話,捐贈跟這個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盡管不是絕對的,但也應該算是小小的義務吧。
Q3:人死了之后會怎樣?
河野哲也:心會飄去哪里?
日本人去世之后大多是進行火葬,就是把肉體焚燒之后放進骨灰盒,再將骨灰盒放進墳墓里。也有一些地方會進行土葬,也就是直接將肉體埋進土里,這樣一來,過幾個月之后肉體就會被分解,回歸大自然。所以人在去世之后,不管是變成灰也好,還是變成土也好,最終都要回歸大自然,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這一點。
但是一個人的心會怎樣呢?有人認為,心是人體器官的一部分,人在去世之后,心跟肉體一樣都會死亡。也有人認為,人就算去世了,心或者靈魂也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下去,也就是說,心是不會死的。還有就是人就算去世了,也能繼續活在別人的記憶里。
不知道你怎么認為?我是覺得第二個意見不怎么可信,如果肉體不存在的話,那我就不是我了。只有靈魂沒有肉體的話,就算生存在世界上也是沒有意義了。
神戶和佳子:活著的人與死者的相見
如果人死了的話會怎么樣呢?由于我們無法跟已經去世的人溝通,所以沒辦法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過,活著的人還是有很多機會跟去世的人接觸的。
我的爺爺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突然去世了,在那之后我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就會在爺爺家他的靈位前,或者抬頭對著天空跟爺爺訴苦。雖然他沒有回應過我,但是這樣跟他傾訴之后,我總能想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我自己一個人憋在心里要好得多。
可能會有人認為,作為傾訴對象的死者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我卻不這么認為,因為這些時候,我能感覺到自己面對的是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事物。不過我又覺得這不是從人的身體里飄出來的心或者靈魂之類的東西,所以這到底是什么呢?
土屋楊介:活在人的腦海中
神戶說的我非常有同感,但是這只限于去世的人嗎?比如有一個朋友搬去了很遠的地方再也見不到了,當我在心里向這個朋友傾訴的時候,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這個人只是我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想象出來的。我們會想起不在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因為這個人是活著還是死了,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與我們自己的想法或感覺不一樣的“他人”。所以我們可以跟不在身邊的人傾訴,結果也能像神戶所說的那樣,比自己一個人苦苦思考更容易得出好的解決辦法。
河野所說的“人在死了之后也能繼續活在別人的記憶之中”這個觀點應該就指這種情況吧。死了的人與活著的人對我們來說完全一樣,都“一直活在我們的腦海中”。
村瀨智之:開始思考死亡后世界觀也會變化
人在死了之后會怎么樣呢?從古至今有很多人都苦苦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畢竟現在活著的人之中沒人死過,也不可能有人死過。
神戶和土屋也正是因此談論了“活著的人怎么跟去世的人打交道”。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活著的人是怎么看待去世的人的。神戶舉出了自己向去世的人傾訴的例子。土屋認為在這點上,搬去很遠的地方再也見不到的朋友,也跟去世的人沒什么分別。
不過,河野最初所說的肉體最終會回歸自然,那我們最終又在與什么溝通呢?不管怎么在心里傾訴,但是在肉體上或是心靈、靈魂上應該要與那個人有關聯吧?畢竟兩者都沒有任何聯系的話,那就沒辦法溝通。
的確,在我們自己心里那個人是存在的,遺憾的是,那些只不過是記憶,并不是那個人,一切都是假象而已。而把這種心里的印象稱作“活在腦海里”應該不是很恰當吧?還是說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只有一些印象存在于我們的心中,而不管這個人實際上是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影響他在我們心中的印象?但是這么想的話很難被人接受吧!這么想的話,感覺我們整個世界都變得不一樣了。
開始思考死亡這個問題之后,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看法就會漸漸改變,這也是哲學有趣的地方。
《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日]河野哲也等田夢凡譯酷威文化/四川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