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這天,孩子胸前為什么掛一個小蛋
立夏日都在農歷的四月間,標志著夏天的開始。這時候,莊稼生長得蓬蓬勃勃,田里的三麥將熟未熟,棉苗已迎風挺立,秧田亦要開插。舊時江南一帶過立夏節,向來有嘗新的習俗。所謂嘗新,是說在這一天,人們會把將熟之麥穗放在火上烤熟后品嘗,以享新麥的清香和鮮美。
圖源:新華社
綜觀江南地區,嘗新的食品各有區別,如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人們以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這“三新”祭祖,然后讓人嘗食。與此同時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等。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鞍诵隆笔侵笝烟、新筍、新花、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常熟人在立夏嘗新時,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熬湃潯敝个堲~、鱭魚、咸蛋、海螄、鴨、腌鮮、鹵蝦、鯧魚、鳊魚!笆亍敝笝烟、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杭州嘗新人必備十二種食品,有民歌曰“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咸鴨蛋,螺螄莧菜酒釀糟”。
清代乾隆年間的竹枝詞這樣描述崇明地區如何慶祝立夏:“櫻珠梅子乍含酸,立夏輕風麥秀寒。覓得螺螄青殼蛋,攤粞寒豆共盤餐!
立夏節時,崇明民間時興給孩子胸前掛蛋。大人用絲線編成小網袋,俗稱蛋袋,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相傳傳說講,古代有一瘟神,十分喜歡睡覺,要到立夏之日才會睡醒。他一醒來就要散布瘟疫,小孩往往被其害死。觀音菩薩知道后,就找他論理,并約定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掛蛋者一律不得傷害。瘟神無奈只好應允。于是立夏這天掛熟蛋于孩子胸前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圖源:新華社
進入夏季,天氣漸變炎熱,不適人群食欲減退、睡眠欠佳、疲倦乏力、漸變消瘦,俗稱“疰夏”。而蛋營養豐富,能充沛精、氣、神,增強抵抗力,遠離疰夏,誠如俗話“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崇明大眾的習慣,立夏享用的蛋,都是此前用心存放著的,屬開春后的新雞蛋新鴨蛋,有的還是“頭窩蛋”。
舊時的歲月,雖說蛋是自家雞鴨生的,因要靠它兌點零碎銅鈿用,平時也舍不得多吃。一年一次的立夏,家長還會特別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們多帶幾只吃個“煞念”。上學路上,大家笑逐顏開,相互間比試炫耀,比試誰帶的數量多,誰帶的品種齊全。大家一般帶的都是雞蛋、鴨蛋,也有個別帶屬于稀貨的鵝蛋。鵝蛋比雞蛋鴨蛋都大,一只就有好幾兩,帶鵝蛋的往往會神氣活現地展示一番,引來眾人羨慕的眼光。
舊時崇明民間還有斗蛋的游戲,玩的都是孩子們。他們在立夏日,帶著自認為蛋殼厚的青殼鴨蛋,裝在網袋里開戰,各自晃蕩著相撞,以破碎的為輸,完好的算贏,能打敗所有對手的可以稱王。
稱人則是立夏民間的又一個習俗。到時,將秤懸掛于大樹的支桿上,給老人小孩稱量,以此祈福納吉。此外,立夏的時候還有做燒餅的習俗,說是立夏吃了燒餅,會在整個夏天人平安精神。因此家家戶戶多會在這時候做上幾鍋燒餅。燒餅有紅棗的,有赤豆的,有紅糖白糖的,盡管這些燒餅的作料價錢要比草頭燒餅來得貴,但是,無論在哪一家,最受歡迎的總是這用草頭制作的燒餅。
農婦從田間采來草頭嫩嫩的葉片,將它用宅溝里的清水洗凈,瀝干后加上少些的鹽進行揉搓,待輕輕搓揉至溢出綠色的水分后,再一刀刀切成細碎的齏,放入盆中,將糯米粉粳米粉按三七至四六的比例加入,拌入精鹽,用熱水和成粉團,細細搓揉一番,醒上十來分鐘,然后搓成圓子,壓成扁餅。這扁餅成型后,不用蒸,也不用煮,而是要“熯”才成功,崇明人說是熯燒餅。它一般都在鄉下磚灶上的鐵鍋內熯:先在鍋內加入菜油燒熱,再將草頭燒餅一圈圈由鍋底放起至鍋邊。放入后蓋上鍋蓋,用中火慢燒。等到鍋蓋邊上冒出陣陣熱氣,鍋里也開始“咝咝”作響時,揭開鍋蓋,把整個鍋內的燒餅翻上一遍,再用小勺盛食用油,沿鍋邊慢慢灑下一圈油,然后再加上少許水,蓋上鍋蓋再行燜熯,煎至水干,草頭燒餅方可出鍋。這時候,這草頭燒餅熯得兩面金黃,四圈部分卻是白白的米粉和翠綠的草頭,真像翡翠白玉。吃著這既香脆又軟糯的燒餅,真讓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