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動我的那部電影 聽聽這些人如何說的
《撥浪鼓咚咚響》
湯惟杰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今年在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第三輪選片時,《撥浪鼓咚咚響》讓我眼前一亮。亞新獎是為青年電影新人設立的平臺。處在起步階段的導演,往往傾向于在作品中展現多方面的創作能力,可能會把片子做得比較花哨或是進行某種風格化的處理。但《撥浪鼓咚咚響》是一部難得的沉穩樸素的作品。導演白志強似乎不急于向大家展示什么,而是用干凈的敘事講好一個故事。
故事主角是一對“半路父子”,一個是農村留守兒童,一個是開卡車的貨郎。片名中的“撥浪鼓”其實并沒有在影片中出現,而是一種意象——過去走街串巷的貨郎會拿著撥浪鼓,一方面便于吆喝,另一方面可以賣給孩子。這一關鍵意象,暗含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相互關系。
在影片里,孩子和貨郎各懷心事地走到一起,最終實現了對彼此的救贖。這是一部關于承諾和信任的電影,作為情節電影,它有公路類型片元素,又是一部“中國西部片”。
電影主角都是非職業演員,戲都在他們身上。如何挑選并且調教非職業演員,很考驗導演能力。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影片中沒有特別惹眼的城市景觀,而是展現了西北地區的農村、公路和城市在建區風景,怎么運用這些“不太好看”的景色來“抓住”觀眾,也很考驗導演能力。
我希望這部影片未來能夠進入院線,打動更多觀眾。作為一個題材先天不占優勢的作品,發行方如何做好宣傳也很重要。好片子,還得多吆喝。
《佐羅的面具》
孫路遙
上海博物館館員
2010年,我還在讀大學時,便和同學們一起經歷了在電影節排隊買票的日子。
時間回到20多年前。在一個跟今日同樣炎熱的夏天,一個小學生在深夜打開了電視機,恰好在電影頻道看到了一部進口動作大片。畫面中,蒙面大俠在落日下仗劍天涯的帥氣背影,迅速俘獲了她的心。幾天后,她家中的墻壁上也出現了和電影中相同的大大的“Z”字。家人一眼識破——這孩子一定是偷偷看過佐羅了!
其實,中國觀眾對講述佐羅故事的外國“武俠片”并不陌生。1978年,由阿蘭·德龍主演、童自榮配音的《佐羅》,作為我國第一批從西方引進的電影,喚起了萬千少男少女心中的英雄情結。此后,更有許多國家拍攝了數十個版本的佐羅電影、電視劇、動漫和游戲等。按照現在的說法,佐羅是一個暢銷百年的大IP。
今年的電影節,我很興奮地看到,由影星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安東尼·霍普金斯、凱瑟琳·澤塔—瓊斯主演的《佐羅的面具》也在展映片單中。這部影片完成了老一代佐羅和新一代佐羅的迭代,并試圖讓這個傳奇故事延續下去。如今,隨著漫威宇宙的崛起和哈利·波特系列的風靡,佐羅這個IP似乎逐漸沒落。但我相信,電影中的英雄永不會消亡,畢竟,超人、蝙蝠俠等超級英雄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佐羅這位草根英雄鼻祖的經典元素。
《浪蕩兒》
毛尖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那時我就是觀眾了。大概從2001年開始,電影節與我們對外漢語學院達成合作。我作為帶隊老師,在學生們參與譯制片字幕翻譯的時候“把把關”。
今年“向大師致敬”單元的主角是意大利名導費德里科·費里尼。他的《浪蕩兒》,我以前就看過,但在大銀幕重看依然心潮澎湃,尤其是疫情期間于千軍萬馬中搶到票都不容易。這部電影不是費里尼巔峰之作,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浪蕩兒》的故事發生在費里尼家鄉,一座海邊小城。主人公是5個年近30歲的年輕人,他們終日游手好閑,熱衷于夢一樣的惡作劇并沉溺于不切實際的生活;熘熘,他們逐漸認識到了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這是部典型的散文電影,其中有費里尼最喜歡表現的父子情誼和兄弟情誼,特別意大利。電影沒有主線情節,但70年過去,回頭看這部黑白片中的“混混”,每個人都有了點知識分子氣質。電影的“豹尾”令人尤其難忘——既波希米亞又特別溫暖純真的摩拉德在清晨登上了離開小城的火車,踏上旅程。在一段車廂蒙太奇的兄弟浮想中,電影結束。
都說法國新浪潮很“新”,但看了這部電影,會覺得《精疲力盡》(1960年讓-呂克·戈達爾執導電影)也有“前情”。在費里尼身上,我們同時看到新寫實主義和新浪潮的氣質,但與新浪潮和新寫實又如此不同。這種不同為費里尼在當年招致了不少批評,卻是今天來看越來越動人的原因。
《五朵金花》
徐樂娜
上海歌劇院品牌戰略部兼藝術教育部主任
我第一次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結緣是在2007年。那一年我大學畢業,簽好入職合同后,和同宿舍的閨蜜一起看了電影節期間放映的《面紗》。工作之后,時不時地相約影院,也成了我們約會的重要活動。
對電影的愛好,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小時候我和外公住在一起,他是個“電影迷”,帶著我看了很多文藝影片。其中,王家乙導演的《五朵金花》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來說,電影里的民族服飾特別漂亮,“三月三”集市、煉鐵、擠牛奶、對歌等場景也很新鮮。楊麗坤等老一輩演員塑造的經典銀幕形象,還有趙履珠老師原唱的《蝴蝶泉邊》等云南民歌都令人迷醉。
今年電影節的片單一公布,我就注意到“幸福小康”主題影展中赫然在列的《五朵金花》。再次回看這部經典老片,我感慨萬千。我不曾料想,碩士期間自己會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會像《五朵金花》里的“胖子”“瘦子”一樣,到山間地頭、少數民族村寨采風。
經歷過才能明白和體會,片中藝術家用紙筆記錄的,其實遠不止一段音調、一個圖像、一個故事、一位民間藝人。被記錄下來的,還有創造和傳承民間文化的人,和他們的純樸、率性、勤勞、樂觀,以及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奮斗。這也正是影片歷經歲月,引發一代代觀眾產生共鳴、共情的原因所在。
《某處,某人》
曹菲
醫務工作者
我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緣分要從3年前說起。當時,我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了電影節的宣傳后一下子就被吸引。我很興奮,竟然有這么多優秀影片集中在上海放映!
今年最打動我的是法國影片《某處,某人》。主角雷米和梅蘭妮是兩個同為30歲的巴黎人。他們住在同一棟樓,去同一家超市購物,都感到孤獨。更巧合的是,兩人都因為失眠而開始了心理治療。盡管有著極其相似的生活軌跡,但他們卻一次次擦肩而過。在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后,兩人都得到了療愈和成長。影片的最后,成了“更好的自己”的他們,在偶然也是必然中再次相遇……
這部整體基調為灰藍色的文藝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故事,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本身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很喜歡與心理相關的電影。這部影片將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傾聽、陪伴、支持、鼓勵甚至是帶著積極意義的“對質”一一呈現,展現了心理治療的專業性。由此,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主角在經歷這一過程后的成長,體會在治療中被接納和理解的感覺。
“雖然我的心既傲慢又溫柔,我的性格柔弱,然而,我是不可戰勝的!痹杆腥硕加凶非罄硐肷畹挠職夂土α!
《在街上》
李祖祺
高中生
我今年18歲,已經連著4年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了。記得第一回在電影節觀影,爸爸帶我一起看了是枝裕和導演的《比海更深》。我們父子倆都喜歡看電影。這幾年,碰上彼此都感興趣的電影,我們就一起看,結束之后再聊聊看法。也有的時候,我倆各買各的票。
這次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日本電影《在街上》。觀看預告片時,我發現故事發生地是旅行時去過的下北澤。下北澤是東京廣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街區,有很多時裝店、二手店及日用品店?吹秸,不出我所料,這就是一部以下北澤為背景,聚焦當代日本都市青年戀愛觀、生活觀的電影。影片并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宏大的場面,但每一個場景、每一段對話以及那些充滿巧思的小幽默和小尷尬,都能深深地抓住觀眾的心。影片最后美好的結局也為這次觀影體驗畫上完滿的句號。
其實,這是我今年第一次踏入電影院。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后,重新坐進影院,和其他影迷一起欣賞這部氛圍輕松的小敘事電影,在影片設置的笑點處一起爆發出笑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這也是電影節的魅力所在。
《海蓮娜:畫布人生》
李建國
退休老人
我今年74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為喜歡看電影,所以從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就開始關注了。
在網上購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我會事先在報紙上看好每部電影的簡介,選擇自己想看的電影,然后在大光明影院現場買票。網上購票普及之后,我很早就關注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公眾號,提前看好搶票時間和電影簡介,自己使用軟件搶票,并且研究出了一套成功率頗高的搶票攻略。一般每屆電影節我會選擇起碼3部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通過看這些電影,我可以領略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搶票難度增加,我只搶到了兩部,挺可惜的。
這次我看了一部芬蘭電影《海蓮娜:畫布人生》。電影說的是一個生活在鄉下的快被人遺忘的畫家海蓮娜的故事。身為一名藝術家,海蓮娜對繪畫的熱愛和堅持讓人動容,同時,她也有著比常人更加敏感、細膩的情感。但最后,海蓮娜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還是錯過了,留下了遺憾。電影對這份情感的描摹,好像在暗暗地提示觀影者,要珍惜身邊的人。
另外,電影里的風景很美麗,也很真實。不論是在海邊還是在家中的花園的場景,讓人看了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愛在人間》
亞歷山大
外貿公司經理
我來自意大利北部,在上海工作、生活已經很多年,從很早開始便關注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往年,我會和女友一起挑幾部雙方都感興趣的電影,利用周末的空閑時間,去電影院約會。尤其在看意大利原聲電影時,我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
今年很可惜,我和女友因為工作繁忙,錯過了搶票時間,一開始并沒有買到票。后來,朋友臨時有事,就把他手頭的一張電影票送給了我。
這部叫作《愛在人間》的電影給了我驚喜。男主角是著名的實力派演員連姆·尼森,曾出演過《辛德勒的名單》《真愛至上》《蝙蝠俠:俠影之謎》等影片。在這部電影里,他扮演的湯姆是一位負責任的丈夫。在妻子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之后,他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堅定地陪伴妻子,共同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這是一對平凡的中年夫妻,但他們對待生命、對待愛情的態度讓人感到敬佩。
我注意到來看這部電影的有很多年輕人。相信大家看完之后,應該和我一樣有所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