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戰“疫”下的高考洗禮,沒有一個考生是“輸家”
7月23日是2020年上海高考的放榜日,成績公布之時,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
高考歷來是高利害考試,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并不稀奇。但是,今年的高考很不一樣,大家不妨換一種眼光觀之,尤其是考生和家長,也要有不一樣的視角:今年的考生,只要參加考試,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沒有一個是“輸家”。
至于考得如何、是否如愿,不妨把這些具體得失看得淡一些。因為,真正決定考生未來的,不是這場考試的分數,而是面對這場考試的心態。
之所以說今年的考生里沒有“輸家”,是因為這場高考的特殊性。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的高考比往年延后了一個月開考。在步入考場前,這屆考生經歷了“史上超長寒假”,在“空中課堂”復習迎考數月。而后,隨著復工復產復學的啟動,畢業班學生雖是最早回到校園的一批,卻要在最短時間內將自己調整到最佳迎考狀態,直到在考場接受考試的檢驗……
確如很多人所言,今年的考生太不容易了。而當高考成績揭曉之時,經過歷練的考生,也應有一番別樣的氣魄。
對這群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來說,始料未及的疫情其實給每個人都帶來了一道高考“加試題”:一個人的抗壓能力,應對外界“未知”和“變數”的調適能力等,都納入了考察的范圍。而如何看待并接受考試成績,也成為這次“大考”的一部分。
有人心里可能會嘀咕:如若考得好、金榜題名,自然舉家歡喜;但問題是,如果發揮失利,考“糊”了怎么辦?
其實,一場考試失利,并不代表一個人的人生從此失利,完全沒必要“高度捆綁”。而且,經過這次全民戰“疫”,一些必備的“生存智慧”也應該和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一樣被保留下來。比如,在遭遇困難或不如意時,年輕人是否也該習得一份“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的定力;即便考得不理想,沒有進入預設的人生軌道,是否能有一番“化危為機、危中尋機”的積極考量,而不是自暴自棄。
身在上海的考生,應有這樣一份胸襟和自覺。城市之大、機會之多,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范圍之廣——只要把眼光放長遠,看得見未來,就不會對眼前的這場考試的結果有過多糾結。
記得前一陣子網上熱議的一個話題:上海有張文宏,也有李佳琦,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確實,上海就是一座成就個人夢想的城市。而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年輕人,在城市文化日復一日的滋養中,更應有一份體悟:在一個人長長的人生賽道上,高考只是一個賽點,即便眼下的成績不甚理想,在下一個賽點照樣可以精彩發揮、乘風破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幾年高考綜合改革的持續推進,“一考定終身”的時代已然過去。有的考生可能擔心,高考失利,從此就和大學教育失之交臂,其實,這種觀念也到了更新之時。要知道,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已有很多。在上海,應用人才貫通培養的“立交橋”已經建成,除了“專升本”“高本貫通”,“中—高—本—研”的培養新通道也在建構之中。職業教育發展,正為莘莘學子創造更加多元的學歷晉升通道。
此外,隨著信息時代到來,知識不斷迭代,白領回爐“充電”,老年人重回課堂學專業、拿學位,這些在上海都已算不上新鮮事,終身學習正在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常態。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一紙文憑、一招一式的技能,支撐不了一個人的一生,學習的路還長著呢!
對考生來說,高考終將成為記憶的一部分,至于日后回憶起這場考試,是何種滋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下——對這場考試的態度、適時作出的抉擇,以及在“后高考時期”付出的努力。要想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