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知識點,兩張考卷為何如此不同
還想通過刷題提升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分數?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測試當下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測評改革,讓“刷題提分”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近日公布的一項關于高中學業考試評價維度和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顯示:通過調整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在不超出高中課本范圍內考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完全可行。
用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鄭方賢的話來說,當前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正在全面推廣,對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科學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真正實現高水平的教考一致,才可能推動教學乃至整個校園文化的改變。
大學“出口”形勢有變,直接推動人才選拔標準改變
“高等教育已經從40多年前的精英教育變成今天的大眾教育,人才培養和選拔標準還能維持原樣嗎?”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正是學業水平考試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他用一系列數據變化,來展示當下高校在人才選拔和培養方面面臨的巨變。
不久前,徐雷在和世界知名企業負責人交流時,問及企業對大學輸送的畢業生的要求。這些企業負責人的答案出奇一致:必須會問問題。
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學生在大一學的知識很可能到畢業就已經過時,“任何新知識和新技能都是可以教會的,但是只有會提問題的人才有能力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毙炖渍f,大學這個“出口”的要求在變,由此導致招生“入口”、包括基礎教育的課堂,都必須順勢做出改變。
對于大學生而言,批判性思維是他們必須具備的技巧和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對多種材料、甚至存在觀點分歧的材料進行主題歸納、內容概括,并為此找到論據。徐雷直言,這項學習能力在高中并沒有很高的要求,但到大學卻至關重要!爸袑W培養的學生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還是只具備了當‘知識搬運工’的能力?這一點,值得更多教師一起思考!
在專家們看來,高中的學業水平等級考,實際上承擔了人才選拔的功能。而只有實現科學的測評,才能起到科學選拔人才的指揮棒作用。也正因此,此次研究由高校一線教師分別承擔高中各學科的調研和測評方案的制定,通過對高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以及學習情況的調查、對大學教師和學生的調查,以了解大學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能力,以此來確定高中學業等級考的考核重點。
知識遷移能力,將是考核重點
牽頭完成歷史學科等級考科學評價研究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雁,展示了兩張試卷,差別一目了然:同樣考嚴復翻譯郝緒黎的《天演論》的文本,出現在高中學業合格考的考卷上,一道題目只有三行,但是出現在高中學業等級考的考卷上,單單題目的閱讀量就占了大半張A4紙。
陳雁直言,歷史等級考的考察要求,不僅是考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價值觀,在新的等級考試中會更加注重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考生家國情懷的考察。
“看上去考的是同樣的知識點,但對學生的考察要求完全不一樣!标愌氵M一步解釋,這大半張紙的題目和只有三行的題目,區別在于:檢驗的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包括學生對長文本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邏輯推理和觀點歸納能力等。
同樣,在政治考試的兩份完全不同的試卷中,同是中國鄉村脫貧的素材,學業合格考測評的是學生對于中國國情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及其理論的理解,而等級考中則囊括了經濟學、社會學理論應如何用于解決現實中的鄉村貧困等問題。相關負責老師直言,“所有知識的學習最終指向實際應用,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很重要,也是我們考核的重點所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不分學科的,這也是未來對學生能力的需求!
根據前期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在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六個學科的核心素養中,歷史學科最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歷史思維得分率只有40.22%,生命科學的應用能力得分率只有62.63%,物理思維65.95%,物理的綜合運用能力只有57.84%。
“如果不改變考試指揮棒的方向,讓學生重新陷入到刷題中,那么學科的核心素養絕不可能隨著分數的提高而提升!眳⑴c此次調研的一位專家如是說。
學生的差異是教學造成的,而不是生源造成的
多份調查結果顯示,科學測評不僅改變考試,最根本的是能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記者了解到,市教育考試院曾經將測評成績的各個維度分析的結果反饋給本市一些試點區,并協同這些區調整高中教學。結果這些地區學生的學業成績在第二年就有非常明顯的提升!斑@實際上意味著,學生的差異是教學造成的,而不是每一屆學生的生源造成的。通過科學測評,給學生更高質量、更合適的教育,這是科學測評的價值之所在!
從今年開始,滬上高中將全面實施新課程、新教材。鄭方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提升測評科學性,最根本目標仍然在于實現教考一致!八^的教考一致不是降低教學標準以適應缺乏科學性的測評,或是降低測評標準以適應低水平的教學,而是通過科學測評反饋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實現高水平的教考一致!
此次調查也發現,中學教師與大學教師在同一個學科的同樣問題中表現出了比較大的認知差異。此外,中學和大學在教學方法乃至研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脫節。即便是改革走得比較前面的歷史學科,中學和大學老師對于時空結合、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史實方面也都有較大的差異,而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在教學中需要完善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