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里完成教學的“私人定制” 可行嗎?
大學里的混合式教學討論由來已久,但是中學里的混合式教學卻是從去年疫情期間才開始推進。雖然現在早已恢復正常教學,但是半年左右的混合式教學卻給中學教學帶來諸多探索和思考,甚至對中學教學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如何為學生提供滿足不同志趣發展的學習資源和支持?如何開展過程性評價?如何甄別哪些教育內容能真正對學生有利,不會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教育者思考的空間還很大。
一種嘗試
共享課程資源,讓師生收益最大化
日前,上海中學將多年積累的各學科教學課程資源庫向全國各地的中學開放。有不少人對此不解:老師們耗費心血、歷盡艱辛積累下來的珍貴資源,就這么全部公開?作為信息化標桿校,疫情期間開展的大規模線上教學,為學校積累了諸多經驗,而混合式教學帶來的共享、互動、探索的無邊界也帶來諸多啟示。
上海中學的混合式教學,通常指的是在線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錄播課程,并輔以教師的在線答疑和作業批改完成學習。比如數學學科,就是由數學教研組長王永慶老師擔任錄制節目的“導演”,他合理分工所有的錄制拍攝環節:有的教師負責尋找數學建模資料,有的負責查閱數學文化內容,有的負責設計、制作錄課課件,有的負責準備課后作業、探究問題。而后,按照學校統一部署,合而為一,進行高質量的錄課活動。
疫情期間,上海中學同時開設四個錄播教室,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在線教育的價值被廣泛認可,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诖,學校成立了課程資源庫,作為每個教研組備課、磨課的重要資料之一。
互聯網精神的本質是開放和共享。開門辦學,在合適時機將學校資源庫向全國開放、共享資源,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學校本身。在多年從教、聽課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師教學離不開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教師授課的內容,也要基于學生的學情而展開。從這一點上來看,光聽課或看教學資料片其實很難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伴_放”更大的價值在于,通過聽課、評課、討論的過程,讓老師在某一點上受到啟發和觸動。
資料庫的建設,對于上海中學一代代年輕教師而言,意義深遠。通過這些教學資料,他們可以從走出校門后,迅速地成長起來,真正地站在上海中學的講臺上。從唐盛昌老校長開始,上海中學歷來鼓勵年輕教師站上高三講臺,眼下上海中學高三年級組也有不少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他們的快速成長也倒逼著資深教師不斷進步。
一份調查
讓學?吹搅藢W生自主學習的潛力和熱情
一名上海中學的學生,在去年的在線教學期間獨立完成了三個數學研究項目。她說,這要歸功于隔離期給了她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數學研究;上海中學的建模社團團長,在疫情期間和團隊成員挑戰了更高難度的高等數學學習;還有一名學生是“數學迷”,他成功利用在線資源自學了線性代數和微積分……
這些學生的成長和收獲,源于學校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新探索。其實,早在疫情之前,學校就在國際部率先推出混合式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方式是以能力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最適合自己,讓學生學會選擇。學生可以自主制定學習計劃,提高時間管理能力,增強自學、信息收集、團隊合作、批判性思維等。
疫情期間,混合式學習的方式更是在全校推廣,并成為線上授課的主要方式之一,令人欣喜的是,師生們發現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了全新的面貌。
混合式學習將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有組織地開展教學相結合,在線教學和面對面教學相結合,表現出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上海中學本部和國際部的6名學生,用科學的調研方式,研究了線上課堂數學教育的學生反饋。結果發現,在線的混合式學習非但沒有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反而加大了同學們數學學習的線上活躍度和自主性。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混合式學習尚處于探索階段,仍有許多環節亟待商榷、完善。例如,在線學習時應以錄播授課為主,這是因為,直播授課的方式仍存在許多弊端,例如無法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學之間也無法形成同伴之間的交流等。此外,如何進行在線教育的評價,也是目前教育界公認的難題。
一種可能
數據“跑起來”,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如何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和學習,教育信息化的優勢何在?對此,教育界內部也存在著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搭建信息公共平臺,提供海量的教學資源,保證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而我認為,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最終目標指向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平臺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以此獲得提升。換言之,教育信息化要更大程度滿足學生“私人定制”的學習需求。
以上海中學國際部為例,目前國際部有100多個行政班,超過2000個教學班。教學班是行政班的20倍,這一數據是非常驚人的,也是在國內中學里鮮有的。國際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背景和學習需求,劃分不同的教學類型。比如同為一個行政班的學生,他們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在申請大學時,是否用中文作為主要申請語言的需求也各異,導致國際部學生的教學十分復雜。
在上中國際部,一人一張課表、一人一個水平、一人一位教師以及從教師那里獲得相應幫助,這是教學的常態,教學具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而這一做法也將在條件成熟時向本部和全校推廣。
目前,學校搭建的信息化平臺不僅為這些學生教學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性,還將學生學習和實踐化作數據記錄下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平臺的搭建,要科學地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評價,而不能將學生推向盲目追求所有的境地。
值得思考的是,教育信息化在推進過程中,許多資源的利用仍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比如,學校教學行為轉化為海量的數據,這是在線教育最大、最豐富的資源。然而“沒有跑起來”的數據,則成為了一種浪費。
此外,不少信息技術的應用表面看似智能、高級,但深入思考,其實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相違背。比如,也曾有公司向學校遞出橄欖枝尋求合作,在教室內安裝能夠捕捉學生面部表情的攝像頭,還有一些輔助教師批改作業的智能應用,這些都被一一婉拒。教師線下批改作業,是教師職責所在。即便沒有面對面批改,也是師生之間一種交流的方式,我將其稱之為“非接觸式交流”。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而對下一步教學提供參考。然而,線上批改作業則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嚴重割裂了教學的環節。未來,當技術進一步發展時,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都需要不斷探索。
。ㄗ髡呦瞪虾V袑W校長,本文由文匯報記者張鵬根據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