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童書:以本土特色原創童書,滋養中國孩子的童年
隨著童書市場的持續領跑,如何創造更多彰顯中國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原創讀物,滋養中國孩子的童年,成為業內關心的話題。
“八年來,我們持續把好的童書,從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的浩瀚書目中精選出來,送到孩子手中,引導他們如何閱讀,從中獲得添智、養心、立志、受益的效果!苯裉煸谏虾J形穆,市兒童文學研究推廣學會新一屆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錦江說,走過八年的“上海好童書”已成為滬上書香文化品牌之一,推動了兒童文學出版行業繁榮發展,需堅守住“上海好童書”的初心與使命,探索運用互聯網等方式,讓好童書真正走近孩子內心,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
近年來,除了“上海好童書”陸續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滬上持續深化兒童文學評選與閱讀推廣工作。比如,年度本土作者“上海好作品”評選、首屆“上海好童詩”評選等,參評出版社與作品的數量逐年增長,第八屆已達到53家出版社參與,發現與推薦了一批兒童文學新人如馬嘉愷、袁博等。有了好作品,如何送到小讀者身邊?依托上海書展、國際童書展平臺,滬上圖書館、文化館、學校、街道社區舉辦了百余場“上海好童書”講座,建立30個兒童文學閱讀推廣實驗基地,在校園開展課本劇、木偶劇、皮影戲、講故事等,設立教室讀書角、流動書架等。上海重點書城的“上海好童書”專柜、專版等都為閱讀推介打開了更多扇窗口。
“中國童年”需要怎樣的傳統文化題材童書?在張錦江看來,中國繪本創作要體現中華文化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術語,而是包含了中華民族誕生直至延綿不斷的豐盈博大發展史。這光靠堆砌羅列中國風元素還遠遠不夠,必須融合童書創作藝術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如鹽融水般呈現東方美學,使少年兒童從小浸潤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
張錦江回顧了過去五年滬上兒童文學豐碩成果。其中,從37冊《中國童話繪本》、“中國紅色經典繪本系列叢書”第一輯十本,到《新說山海經·白鹿記》完成八卷,都積極輸出海外,后者有了意大利語與馬來文版本。此外,“上海好作品集”《拉手風琴的男孩》、匯編了首屆“上海好童詩”全國征詩集《童詩美韻》、用童詩童畫反映中國抗疫精神的《戰“疫”銘記:中華童詩童畫選》等,無不具有中國韻律與本土味道。
以“中國紅色經典”系列為例,叢書精選孩子為主要形象的經典,包括《雞毛信》中的海娃、《小英雄雨來》中的雨來、《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小兵張嘎》中的張嘎、《交通員》中的歐陽立安、《小筏夫》中的小筏夫、《小馬倌》中的小馬倌、《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龍梅與玉榮……不少作品都曾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英雄形象凸顯了中華民族不屈血脈的延承,讓當下小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收獲滋養。
在業內看來,傳統文化題材童書近年升溫,產品層出不窮,這更提醒創作者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中找到獨特切入點和創意角度。而挑戰在于,對大家耳熟能詳題材的理解能否擦出新火花、能否挖掘培育出新作者等。因此,“上海好童書”等評選多年來堅持扶持鼓勵新人、挖掘有新意的作品,助力本土原創蓬勃發展。
“創作者應立足時代,服務人民,修身守正,立心鑄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做正能量的傳播者,做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做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設者!笔形穆搶B毟敝飨蛭闹艺劦,通過“上海好童書”“上海好作品”“上海好童詩”與繪本論壇等活動,借助上海書展、國際童書展等平臺,依托圖書館、文化館、學校、街道社區、上海書城重點實體書店、《文學報》等陣地,市兒童文學研究推廣學會在兒童文學評選與閱讀中不斷深入,并將促進研究推廣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