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腳踏實地——行走在大地上的新聞課
2019年,劉浩然所在的貴州組正在采訪平塘特大橋橋下村民。復旦新聞學院供圖
攝像機架著,鏡頭前的農家樂老板卻嘴巴緊閉。負責記錄的吳爭盯著筆記本心想,采訪大概要涼了。
新聞學院2020級本科生吳爭,是復旦大學“記錄中國”項目蘇州組5位組員之一。他們這次采訪的是位于太湖中間的西山島明月灣村。
按之前村黨支部書記的介紹,這位農家樂老板曾是當地“刺頭”,開辦農家樂后生活好轉,在村民中挺吃得開。學生們琢磨著,或許能用他的故事以小見大展現古村落的發展。
可問題一個個拋過去,農家樂老板都只是簡單吐幾個字,就再也一言不發。采訪在尷尬的氣氛中草草結束。
聊起這段經歷,學生們很沮喪,隨隊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翁之顥卻覺得珍貴!罢n本里不會教給學生這些東西。比如與人交往的能力、對社會的洞察力等,都只能在實戰中積累經驗,F在的同學們國際視野、知識儲備都非常優秀,但他們離基層太遠,離中國的現實社會太遠!
“記錄中國”項目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澎湃新聞合作發起,至今已連續開展6期。其間,大學生們的足跡遍及全國23個省份,從中西部脫貧攻堅,延伸到東部沿海城市開發開放,再到大國工程的建設,涵蓋78個縣市,采訪對象超過500人。除此之外,還有與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合作展開的社會調研項目“行走長三角”,新聞學院自主策劃的“新聞前線”系列社會實踐項目等。
“中國新聞教育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這是復旦新聞學院一直在思考的命題。走出校園、走出象牙塔,學生才能對國家、對社會有更完整的認知。他們自己走過的地方,才是他們真正感知到的中國!睆偷┐髮W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說。
“把課堂搬到大地上”
吳爭第一次聽到“記錄中國”是在入學之前!翱梢哉f,‘記錄中國’是讓我選擇復旦新聞的理由之一!彼V定地說。
這個戴著眼鏡、圓圓臉的女生來自江蘇南通,熱愛文學,《紅樓夢》讀過12遍。她的高考分數達到北大的錄取線,但擬錄取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于是又到復旦了解情況。
在復旦新聞學院的校舍里,吳爭從講解老師的口中聽到“記錄中國”這個項目時,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記錄中國”的主題與國家的時代發展緊密相關:2016年的主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2017年是重走80多年前西南聯大西遷之路,2018年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是聚焦大國工程,2020年則是聚焦家鄉之變。這些報道并沒有因主題的宏大變得枯燥,而是有人物、有細節,能讓人讀得進去。有篇報道吳爭印象很深,它細致描寫了一位漁民的一天,展現了當地漁業的現狀。
“國家層面的改變還是要落到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做記者就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彼械叫r候對新聞的熱情被點燃了,更堅定了學新聞的想法。
為吳爭做講解的是新聞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許愿。她是“記錄中國”的項目負責人。許愿記得,2016年3月項目剛啟動時,復旦新聞學院的教師和澎湃新聞的記者坐在一起討論框架,強調最多的一點是,“不能走馬觀花”,要讓學生們“真刀真槍”地參與一個完整的新聞生產過程,自己確定選題、采訪、寫作、最后發表報道。
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陳良飛當時也在場,“我發現學生們的習作都是圍繞著復旦周邊,雖然這些也是現實,但學生們似乎可以關注得更廣闊一些,能夠去感受中國時代發展的脈搏!
最后商定,除學院教師外,每組配一位澎湃新聞記者作為業界教師跟隨!翱梢哉f,是把課堂搬到了大地上!标惲硷w總結。
今年5月,臨近期末,2021年暑期“記錄中國”項目開始報名,主題為“大國小鎮”,即通過深度采訪小鎮,由點到面展現國家建設發展的面貌。線路主要分為5條:云南省大理州沙溪古鎮、貴州省遵義市茅臺鎮、河南省信陽市浉河港鎮、江西省景德鎮市瑤里鎮,以及江蘇省蘇州市蘇繡小鎮。
吳爭有些親戚在蘇州,覺得入手相對容易些,就交了去蘇州的報名表。
同樣是第一次報名的還有2019級本科生鐘沁蕊。扎著馬尾辮、打字超快的鐘沁蕊在浙江長大,她報的是貴州組,“想到和沿海地區全然不同的地方看看”。
報名表中也不乏一些“老兵”。
已是第二次報名的2018級本科生劉浩然沒有挑路線,“只要離開上海就行了”。2019年那次,他本來不是貴州組,有人想換,他覺得去哪都無所謂就換了,結果得到了至今難忘的體驗——一行人坐著晃晃悠悠的工程電梯,抵達離地200多米、尚未合龍的平塘特大橋橋面,仿佛置身山岳之巔。
2018級本科生李大武則是第三次報名。他是海南人,但自稱是“精神江南人”,所以這次報名了蘇州組。他熱愛寫作,言談間總流露出些鄉土情懷!爱斘襾砘卮┰街袊蟮,它的厚重博遠,一次次地提醒我:去看,觀察基層的發展腳步,看大事小事,看活生生的人!彼麑懙。
打破認知
7月4日,蘇州組出發。然而前兩天的采訪都不太順利。
在采訪那位農家樂老板之前,學生們還采訪了村黨支部書記,但也收獲不大!八麤]有談到我們真正關心的古村落保護方面的內容!眳菭幷f。
從農家樂老板家離開后,大家就在復盤,采訪到底為何失敗。
有人提到,是問題準備得還不夠充分,籠統的大問題應該拆解成更為細致的小問題。有人分析,或許是對方不喜歡鏡頭,不想在這么多不熟的人面前說自己的故事。還有人推測,或許是對方礙于村干部在場,不方便說心里話。
“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是決定采訪成敗的重要因素!崩畲笪湔f,他想到去年參加“記錄中國”時的一個細節。他習慣采訪時用筆記本電腦做記錄。隨隊記者就和他討論了這個問題——當對著電腦敲字時,你可能無法跟采訪對象有眼神交流,他不知道你的電腦屏幕上有什么,會不會分心,他心里就會有一個疙瘩!拔揖蛯W到了,要盡量去消解疙瘩,而不是讓他產生這樣一個疙瘩!崩畲笪湔f。
當天下午,蘇州組迎來轉機。采訪對象很配合。學生們輪流發問,上午沒有機會問到的內容也得到了解答。想到古村落的內容有著落了,吳爭松了口氣。
對于學生們來說,“記錄中國”是一個打破認知的過程。
鐘沁蕊原來對貴州茅臺鎮的概念是停留在有一個“茅臺集團”,后來才知道這個小鎮上就有大大小小3000家酒廠。
在踏足這些大小酒廠前,她以為酒廠里都是酒香味兒,沒想到現場彌漫的是醋一樣的酸味兒;她想象酒廠都像飲料廠一樣有現代化的流水線,卻沒想到有的釀酒車間工作環境十分原始,酒醅堆得像小山一樣,工人們都光著膀子工作,參觀者還得留心腳下,以防跌到坑里。
在去往貴州的大橋之前,劉浩然想象造橋的工人可能會是當地民工,而實際上很多都是大學生,他們操作的是有尖端技術的機械,可實現精準測量,言語之間盡是自豪。學生們還去了員工宿舍,結果和想象中的工棚完全不一樣,雖然結構簡易,但生活區、休閑區、研討區一應俱全。
“記錄中國”項目是以問題為導向,在打破認知之外,學生們還需要自己確立報道的議題。
這并不容易。出發前,為了確定蘇州明月灣古村的選題,吳爭翻看了政府網站上的介紹,也看了不少社交平臺對這個網紅打卡地的華麗推薦,卻很難從這些文字中了解真實的小鎮生活;有一個小組提交了關于小鎮方方面面的問題,隨隊記者開玩笑問:“你們是打算寫一本書嗎?”
但是,隨著采訪的深入,隨隊記者發現,學生們的問題逐漸開始貼近現實。
河南組打算探究信陽的毛尖茶葉為何不出圈。但具體如何切入?組長陳芷沁一開始沒有頭緒。直到她站在當地茶山上,看到烈日下依然在茶田里彎腰鋤草的老婦,對當地轉型之難的認識才開始變得具體——當地茶農雖已擺脫貧困,但生活依然艱苦,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茶農老齡化嚴重。
貴州組的學生們思考茅臺酒為何高價。一開始的重點落在稀缺性。他們獲知,在當地的中國酒文化城,疫情之前每天都有大批人排隊等著,手中的60元門票,最大價值是可以憑此以每瓶1499元的原價購買兩瓶茅臺酒,酒在出門以后立刻就可以加價1000元出售。
在鎮上一家大酒店,他們發現,如此稀缺的酒品其實可以按1499元原價買到,但點單者卻不多。為何?原來,酒店要求客人必須當場喝掉并歸還酒瓶!霸跓o法收藏的前提下,很少有人單純為了喝而點上一瓶茅臺!苯M員們在后來的成文中這樣總結。
“數字化帶來了更多信息,但并沒有傳遞來復雜、立體的人;平臺上碎片化的、快速的文字,是難以從中了解事件的全貌的!辩娗呷镎J真總結道。
新聞的困境
“老實說,我之前有一段時間不太想做記者!眳菭幷f。復旦新聞學院目前實行的是“2+X”培養模式,即第一、第二學年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方向中任選一個學習;第三、第四學年再按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學習。所以學生們在大二升大三時還將面臨一次選擇。
吳爭的感受不是孤例。復旦大學教師邵京年年都是“記錄中國”的隨隊教師,平時也與學生關系緊密。她隱約地感覺到,新聞理論越來越深奧了,但是很多學生對學新聞的熱情變淡了,對論文是“完成任務”,缺少研究后達到的收獲感;還有的學生說,記者收入偏少,成就感不足,感到“靠一篇報道很難影響什么”。
翁之顥理解學生們的困惑,他覺得這部分折射出了當前新聞教育的困境——不夠貼近現實。
在暑期結束后的第一周,9月3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了一次內部討論會,教授李良榮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碩士生、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基本的理論框架都是西方的,找不到一個是我們中國的。1956年王中教授奮斗的目標就是要建立新聞傳播學的話語體系,現在過去了60多年,這個任務還是沒有完成!
這位在復旦任教近40年的教授、“復旦版”《新聞學概論》的著者始終強調:新聞學研究不能鉆故紙堆,而要在鮮活的實踐當中尋找問題。
“‘記錄中國’就是在做這樣的探索!睆垵φf,“走出校園這樣一個象牙塔,學生才能對國家對社會有更完整的認知。他們自己走過的地方,才是他們真正感知到的中國!
除了最早探索的“記錄中國”項目,新聞學院又陸續探索了不少社會實踐項目,如與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合作展開的全新社會調研項目“行走長三角”、新聞學院自主策劃的“新聞前線”系列社會實踐項目等。
至于學生困惑的另一面,張濤甫認為,“新媒體技術革命深刻改變了我們接近信息的方式,也全方面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傳播研究。我們需要重新構建新聞學的框架!薄耙环矫嫖覀円囵B學生對新技術快速理解并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核心能力的培養。新聞的本質還是要貼近現實!
2014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全國新聞院校中第一個開出了數據新聞與可視化課程,并很快將其明確為本科生必修課。學生們必須學會挖掘、清洗、分析數據,也要會寫一些代碼。
同時,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海晏開設的“全媒體內容生產”研究生課程,也是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的無人機新聞報道業務課程。
在實踐中,學生們確實也將課堂所學的新技術應用起來。今年“記錄中國”每組學生都帶了無人機前去航拍。其中,貴州組嘗試了用數據新聞的方式作了報道。
張濤甫說:“在當前整個行業發生巨變的當下,新聞學院有責任感、也有危機感。我們需要把這種責任感和危機感轉化到對中國新聞教育探路之上!
期待
經歷了一個夏天,轉變已經悄然發生。
吳爭已經下定決心未來要做記者。她說轉變其實就發生在一瞬間,那是在蘇繡小鎮的一次采訪:
那天她和幾位組員去街采,進入一家小店時,一位40多歲的繡娘正在做直播。小店的門臉不大,進深卻很長。光線遠遠地射進來,繡娘坐在暗處,人看上去有些憔悴。直播間里只有寥寥幾位觀眾,但她依然努力地介紹著蘇繡產品,不時生硬地夾幾句“老鐵們”這樣的網絡用語。
下了播,聊起蘇繡,那位繡娘的表情才舒展開來。她說:“我們這一代是把蘇繡帶出去的一代!蹦贻p時,她在商場里介紹蘇繡產品。為了研究蘇繡,40多歲時還專門到清華美院旁聽課程。而如今,她感到蘇繡產業缺乏年輕人的參與,說到“有些人不愛蘇繡,只是把它當作掙錢的生意”時,一度落淚。
她那時把吳爭他們當作了真正的記者,懇切地說:“請把我們的呼聲傳遞出去,希望有更多不帶著功利目的的年輕人加入發揚蘇繡文化的隊伍!
在那一刻,吳爭好像找到了做記者的意義!叭魏我粋有能力和有新聞理想的人都不應該去辜負這樣的期待!彼f。
吳爭后來在“記錄中國”的感言里寫道:“在此之前,我一直沒有機會去真正關心一個產業的存亡、一門手藝的流失,或者一群與我本來無關的人的生活!薄拔艺嬲胍P心的——更大的中國,存在于這版圖中那些不曾到達的角落,存在于這山河的每一寸,唯獨不存在于我的臆想!
“通過‘記錄中國’這些去往不同基層的實踐之后,讓我覺得之前的生活經歷對未來的新聞生產和自己的文學寫作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崩畲笪湔f。
這次采訪中,李大武對一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印象很深,他畢業后回到家鄉做了一位茶葉老板,“他是用自己的方式發展家鄉!币惨虼,已經大四的他為自己做的理想規劃是:考上選調生去基層鍛煉,以后從事社會新聞方面的工作,最后回到家鄉海南,做些事業幫助家鄉發展。
也有一些人在“記錄中國”之后沒有選擇新聞方向,而是選擇了廣告等方向!斑@也很好,通過‘記錄中國’了解自己的興趣,然后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不是也很好嗎?”劉浩然說。
這次“記錄中國”之行,讓他印象深刻的也是一位大學生。在江西景德鎮市瑤里鎮,他們想采訪當地老中青三代人對小鎮的觀察,于是找到一位學旅游管理的“00后”大學生了解情況。
年輕的大學生當時反應平淡:“我們這兒挺普通的,旅游開發做得也不好,沒什么值得采訪的!苯Y果第二天,這位大學生又專程跑來找到劉浩然,并提出,“能不能重新采訪一次?”
原來,等學生們走了以后,他自己跑到鎮上去遛了一圈,發現自己上大學離開家鄉這些年,家鄉變化其實非常大!霸谶@生活了很多年,就很少去留意身邊的變化了!彼f。
劉浩然覺得,這像極了他們,只有真正去聽去看,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國家還有這樣的人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