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小學生提出校門口治理方案緩解交通擁堵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南門,正好開在嘉定六泉橋路上。這條狹窄的小路,上下學高峰時車流量多,容易造成擁堵。全國勞動模范、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 院汽車運動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姚啟明博士的“勞模課堂”開進學校后,激發了孩子們對道路、車流研究的興趣。同學們勘察、測量,得出了交通信號燈的調整配時 方案。這份“雙減”后的“長作業”,被有關部門采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下學擁堵。
“勞模課堂”激勵學生參與城市改造
校門口的擁堵,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難點。如何聚焦身邊的問題,貢獻小學生的智慧?
近日,被譽為“中國賽道設計第一人”的姚啟明博士與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學生面對面,講述一家兩代勞模的故事。這位全國勞模已不是第一次進校園,去年 開學第一課,她就有關“汽車與道路安全”主題,與孩子交流互動。孩子們感受勞模精神,學習勞模智慧,圍繞如何合理分開車流與人流,將賽道設計的理念應用于 “神奇分流·合理避峰”的項目化學習。
綠燈時間太短,能否加快通行?五(1)班的學生團隊設計了交通信號燈配時方案,通過計算高峰時段博園路、墨玉南路十字路口各個方向進入六泉橋路的車流量與總車流量的占比,得出交通信號燈的調整配時方案。十字路口東西向的綠燈時間延長后,道路通行順暢了。
上學早高峰,怎樣加快六泉橋路的車輛通行速度?學生團隊通過地圖軟件,在線測量出學校南門可以停車區域長度約為140米,按照每輛私家車5米,車與車之 間1米間隔計算,140米的道路可容納約23輛車。上學高峰時,按照同學下車平均時間20秒計算,1分鐘里南門約可通行69輛車。早高峰一般持續20分 鐘,約1380輛車通行。以全校1340名學生、約七成家庭私家車出行計算,該方案能適當改進車輛通行。孩子們還自主設計了獎勵方案,為下車平均時間不超 過5秒的學生發放獎勵貼紙,加快車輛通行。
如何使用專業軟件,測算可以停泊車輛的區域?為了不影響校門口道路的整體效果,避免道路人為變窄,孩子們沒有選擇設置隔離帶,而是用顏色和材質區分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打造一條“人車共行”的共享道路。因為機動車、非機動車都要先開到學校北門,車流量較大,同學們還設想通過分流的方式,減少車流,比如北門走行人和非機動車,南門走機動車。為了驗證方案是否可行,學生實地勘察,精確計算。
孩子們提出了這道城市改造的“加減乘除”題——加法,即添加“彩虹橋”,從設施上進行空間改造;減法,即消除隱患,破除危險點;乘法,以智慧賦能,提高 駕車人和行人的素質;除法,增設校門,分流人群……這項針對校門口上下學道路擁堵的真實問題改造方案,作為生活化的案例,送入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研 究生課堂共同探討。學生的后續設想,還將邀請社區居民、交警等進一步論證。
“校門口道路共治項目中,學生經歷了調查問題、設計方案、辯證驗證、實踐行動、反思完善、展示成果等豐富的學習經歷,在持續漸進式的融合學科綜合實踐中,不斷發展探究與解決問題的創造素養!蓖瑵髮W附屬實驗小學校長王建芳說。
“校園梯田”讓孩子出力流汗
建校之初,學校開辟了“一米菜園”,如今已打造成一片“梯田”。每個班級都有“包干區”,讓勞動出力流汗。
今年,“嘉定工匠”丁凱走進校園,帶領學生開展“一米菜園”水循環凈化構造設計的項目化學習!耙幻撞藞@”里的“小農家”思考:怎樣種出顧客最滿意的蔬 菜?學生們利用假期邀請買家走進校園,推銷蔬菜。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測量土地面積,不斷創造最有利的種植條件,舉辦蔬菜定制項目成果展示。
近日學!白呓そ·致敬勞!奔文耆A集市上,孩子們體驗歷史悠久的徐行草編,爭做“徐行蒸糕小達人”,“金銀細工”首飾制作傳承人、安亭藥斑布非遺傳承人給學生講解制作工藝,讓孩子體驗勞動的智慧,學習工匠精神,激發勞動意識。
從“一米菜園”到“一米道路”,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勞動教育?在校長王建芳看來,勞動教育是最大的跨學科、融學科學習,讓孩子們通過出力流汗、手腦并用,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體驗勞動最光榮,行行出狀元。
嘉定區教育局最新發布的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五年行動計劃中提出,推進“幸福勞動+”素質養成行動等,促進區域教育五育融合,協同發展。學校通過“勞模 課堂”,讓勞模走進校園,讓學生走近勞模,在學生中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五育融合,培養未來學習者。據介紹,學校還將打造 “勞模展示館”,建立“勞模教育基地”,開展農作精耕,學習勞模精神,圍繞“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環境”及“城市公共服務”等主題,將勞模精神融 入思政教育,以勞模智慧引領跨學科學習,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素養,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