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方式的反思,真正奏效了嗎?
最近有一則新聞刷屏了,曾被稱為“東方神童”的魏永康在外地疑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猝死。這篇新聞,最吸引眼球的是“神童”兩個字。與此同時,近日,一則寧夏某中學班主任幫28名寄宿生縫洗校服的新聞也引起熱議。
兩則新聞看似毫無關聯,筆者卻以為,都蘊含了關于人才培養話題,即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人才,我們該培養什么樣的人,該怎樣培養人。
翻看魏永康的履歷,不可謂不光鮮。4歲學完初中課程,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錄取,碩博連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短板暴露無遺,2003年,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被中科院勸退。而回看班主任幫縫洗衣服的新聞,也許大多數網友會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學校的一種人文關懷,班主任的行為令人感動。細思之,卻也不得不讓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師代學生縫洗衣服,的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溫暖,但是否錯失了一次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良機呢?
由上延伸之,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一個話題:在國家大力倡導勞動教育的今天,我們究竟是該忽視勞動素養養成,以培養智力尤其優異的神童為主,還是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培養正常的學生為主呢?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些年來“拼學業”式的教育內卷成為教育主流,雞娃、雞家長等現象層出不不窮。隨之而來的是廣大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勞動時間、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等“多赤字”情況也格外突出。一些家長把孩子學習之外的所有事務大包大攬,甚至家長到校忙不停的現象還是較為普遍性地存在。凡此種種,以致于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被忽視,也進而使得廣大青少年普遍缺乏主動承擔勞動的意識和基本的勞動能力,發生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
實際上,國家對此早已重視,在2020年更是發布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重量級的文件,以針對我國當前勞動教育缺位嚴峻現實實施積極舉措。文件的精神要義在于倡導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勞動教育方式提出要求,從指導低齡學生對個人生活物品進行整理,清洗,到培養大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國家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公共服務意識等等,都有具體涉及。
但就現實來看,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其中廣大家長難逃其咎。雖然當前“雙減”政策下,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教育焦慮有所紓解,但毋庸置疑隨著日益嚴重的婚姻焦慮與就業恐慌等其他因素的出現,家長的焦慮始終如影隨形。與勞動教育相比,家長更愿意孩子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學業、特長學習中去,讓孩子“去勞動化”發展。
而相較于家庭層面,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陀^講,時下雖然無論從國家大氣候還是學校小氣候來說,都為營造重視勞動教育氛圍,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條件,但由于長期形成的“應試教育”思維等影響,勞動教育為所謂主科的語數外等主科課程讓路,勞動教育深入推進存在一定程度形式化的問題等等仍或多或少存在。
鑒于此,社會各方亟需再進一步形成合力,加大改變現有的“溫情”教育模式的力度。家長要切實轉變把孩子當寶的“育嬰式”教育思想,適時適當地學會讓孩子參與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校要結合“雙減”政策,階段性地開設一些技能培訓、實踐制作等多樣性勞動教育,真正讓孩子做到全方位發展。究其如此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從社會的長期健康發展來說,與所謂的神童相比,我們可能更應該看重的是先把孩子當作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去健康正常培養,避免畸形“人才”悲劇的再次發生。